目前兩化的農化板塊已經率先完成合并,寧高寧或將搭配中石油調任而來的李凡榮,繼續推動兩者業務整合。
一則人事調動的新聞,再度引起各界對“兩化合并”議題的關注。
4月24日,據《財經》(博客,微博)援引多方信源表示,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化工)合并后的新公司領導班子已經確定:寧高寧繼續擔任一把手,來自中石油集團的李凡榮擔任二把手。
21世紀經濟報道自中石油集團相關人士確認,李凡榮已經離開中石油集團。
截止目前,李凡榮新的職務尚未官宣,中石油集團官網顯示,其仍擔任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等職;中化集團官網,楊華仍擔任公司總經理一職。
兩化合并的漫長征程
今年3月31日,國資委宣布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業內期待多時的“兩化合并”終于靴子落地。
近年來,國內大型央企間重整整合操作不斷,出于減少同業競爭、增強整體競爭力、做優做強國有資本等目的,先后出現“南北車”重組、寶鋼與武鋼合并、“南北船”合并等。
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是兩家名稱十分容易混淆的大型央企,其業務也多有重合。2016年,中國化工宣布有意收購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
面對規模超400億美元的巨額跨國收購,僅憑中國化工一己之力很難消化,兩化合并傳聞也開始被廣泛討論,但此后先后被多方明確否認。
2018年6月,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中國化工原董事長任建新宣布退休,這也被各方視為兩化合并的實質性動作,多年傳言最終坐實。
中國化工是在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起來的國有企業,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農化企業,最早發源于任建新建立的個人企業藍星清洗,此后歷經藍星清洗A股上市以及多番并購之后,中國化工于2004年正式成立。
截止目前,中國化工業務覆蓋化工新材料、石化、特種化學品、橡膠等多個板塊,2020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名單第164位。
中化集團是國內重要的石化產業運營商,業務布局廣泛。
中化集團前身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是國資委監管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截止目前,中化集團共設立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控股中化國際(600500,股吧)(600500.SH)、中化化肥(00297.HK)、中國金茂(00817.HK)等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名單第109位。
2020年1月,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相繼發布公告,宣布將旗下農化板塊資產注入新成立的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先正達集團);同年6月,經歷多番變遷的先正達集團正式成立,兩化旗下的農化板塊完成業務重組。
2020年9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企業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兩化董事長寧高寧首度表態稱,兩化合并重組正在進行中,雙方合并十分重要。
寧李配推動兩化業務整合
在今年3月舉行的2021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國資委圓桌會議上,兩化董事長寧高寧指出,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應有更深入的目標,要有效率、創新性和競爭性,也是有風險的,這對國有企業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
出生于1958年11月的寧高寧現年63歲,具有部隊和海外留學經歷,因其出色的資本運作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而聞名。
1987年,寧高寧進入華潤集團,此后先后任華潤創業總經理、華潤集團副總經理、華潤集團董事長等職務;2004年至2016年,寧高寧出任中糧集團董事長;2016年1月,寧高寧出任中化集團董事長,2018年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
執掌華潤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時,寧高寧通過頻繁的資本運作推動集團公司業務拓展和戰略轉型,也實現了公司資產的大規模增長。
擔任兩化合并后新公司二把手的李凡榮,與其接替的楊華一樣,都曾長期任職于中海油。
李凡榮出生于1963年,自江漢石油學院(現長江大學)畢業后即加入中海油集團,先后擔任中海油開發生產部總經理、中海油副總經理、上市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等職務。
2016年,李凡榮調任國家能源局擔任副局長;2020年2月,李凡榮調任中石油擔任總經理。
據標普全球評級指出,兩化合并后將誕生中國化工行業唯一一家中央直屬國有企業,其2019年總營收也超過了1.0萬億元人民幣,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共計755億元;新成立后的公司將承接兩化此前的諸多政策角色,諸如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供應、積累橡膠和石油等政府戰略儲備的功能。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兩化合并后將重塑全球化工行業格局,預計合并后新公司按收入計算,將進入全球前40強。
今年4月9日,擔任中化集團總經理的楊華在揚州調研揚農集團和揚農股份,提出兩化合并后新成立的公司將以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環境科學為核心業務方向,要打造一家高端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業務協同效應明顯
目前,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旗下的農化板塊已經率先完成合并,旗下繁雜的業務組合將逐步實現業務整合,石化行業或將成為兩化合并后業務整合的重點。
中化集團素有中國“第四桶油”之稱,旗下主營石化業務的中化能源2019年營收4435億元,占中化集團總收入的約75%,是后者主要的資金來源。
中化能源旗下的泉州石化擁有1500萬噸/年的原油加工能力以及100萬噸/年乙烯及其衍生物產能,旗下擁有超千座加油站;中國化工擁有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總原油加工能力2000萬噸/年,但分布在5座煉油廠,單廠業務規模較小,其下屬企業環保、安全管理水平等曾被生態環境部點名批評。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姿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兩化合并后將實現上、中、下游產業鏈的貫通,各子公司在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情況下,進行資源互通以應對化工領域的巨頭競爭。
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在橡膠輪胎行業的協同效應十分明顯。中國化工旗下的橡膠子公司主營橡膠輪胎制造,是國內最大的輪胎橡膠制造商,旗下擁有倍耐力、風神輪胎等多個子公司;中化集團則在天然橡膠資源和橡膠助劑生產方面有大量優質資產。
(作者:彭強 編輯:李清宇)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