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旅行?
這不是問題。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但事實上,這不是為什么。對于為什么的終極追問,中國人始終差了一步,就像中國男足,臨門一腳,總是疲軟。
旅行,為什么?
文藝系的人回答: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于是,旅行之路上,滿是無病呻吟和如花的浪漫。放眼朋友圈,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艘永遠到不了終點的豪華游船。文藝系的少男少女,人人手里緊握著一張沾滿汗水的舊船票。
曾經,一個以旅行為己任的人,信誓旦旦地說:書上得來的知識,都是二手的,都是靠不住的。她要用自己的雙腳,去驗證。對于這種大無畏的無知,你也只能付之一笑。絕大多數的地方,是雙腳走不到的。每個人靠親身經歷所得到的知識,微乎其微。
尤其是,要是你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敏銳的頭腦和虔誠的心,即使走得再遠,也不過是一頭轉圈拉磨的驢子,重復而已。或者,去日本,買了一個馬桶蓋和電飯鍋。
比如鄭和,七下西洋。在15世紀,沒有人比鄭和走得更遠了,而且,鄭和還不是一個人去旅行,而是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但是,鄭和的大旅行為明朝和世界帶來了什么?
臺灣中央研究院的張彬村先生指出:“鄭和下西洋并沒有發現新航路——他的船隊所航行的路線和所到達的地方,是宋朝和元朝時代的華人已經熟悉的舊航路和舊港埠,不是新航路和新世界——也沒有帶來新市場,沒有促進生產與消費,沒有給人類提升物質方面的福祉。如果鄭和下西洋有甚么新意,那大概就是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
比較而言,玄奘的旅行,成果就豐富得多。不僅從佛教圣地,取回了東土大唐渴求的佛教真經,還加深了中印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增進了沿線各國人民的友誼。而且,以玄奘取經為原型,誕生了一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科幻小說《西游記》,極大地豐富了歷代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
高僧玄奘,從西域取回了營養中國人心田的精神食量,其價值,和從香港過關,往內地帶嬰幼兒奶粉的水客,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是精神的,一個是物質的;一個在古代,一個在當代;一個難度比較大,需要跨過千山萬水,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另一個要容易得多,只需要應付一下海關。
不過,也許帶奶粉,才更符合旅行的本意。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經濟動機;在找到社會現象的經濟動機之前,所有社會問題的答案,都不能算是終極答案。
人類的旅行,以及對旅行的愛好,從來不是為了“詩和遠方”那么浪漫,而是為了尋找下一塊水草豐美的宜居之地。早在幾萬年以前,人類的足跡,就已經遍布歐亞大陸。今年3月,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還宣稱:他們在加拿大西部外海一座島嶼上,發現約1萬3000年前的人類腳印,成為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足跡。
早期人類的生活,無外乎采集和狩獵。為此,不斷遷徙就成為早期先民的常態。某地的樹葉和果實,采光了,就要尋找下一個采集點。要是不走,不換地方,就要餓肚子,甚至,生存也成問題。只有進入農業社會之后,定居和春種秋收,才成為農民的主旋律。可是,畢竟農業社會要晚得多,最多不過一萬年的時間,采集、狩獵,包括游牧生產的歷史,更長,有十萬年之久。于是,在人類的基因中,就深深地刻下了“走為上”的記憶——最好的果實和家園,一定在遠方。
不要因為我們走了很遠,就忘記了我們是為什么出發的。還是臺灣著名作家三毛的《橄欖樹》,寫得靠譜:為什么流浪?為什么流浪遠方?為了那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不只是好看,還可以榨油。換言之,旅行絕不止是為了看風景,更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要是你走了一大圈,發現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有你這邊風景獨好,那我要好心奉勸你,好好在家呆著,何苦去他人的國度受苦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