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六穩”方針;2020年4月,中央又提出“六保”的新任務。而無論是“六保”,還是“六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和基礎就是,穩企業,保企業,穩市場主體,保市場主體。
從效果來看,是非常明顯的。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502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2.2萬戶,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4億戶。
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從國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放管服”改革的落地,以及各項稅收優惠和幫扶政策的激勵。但與此同時,大量新增市場主體和迅速擴大的市場存量主體,也對社會的涉企服務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大量新增市場主體由于相關經驗不足,在企業工商注冊、財務管理、稅務籌劃等等方面都需要獲得優質的企業服務商的專業幫助。而存量市場主體由于企業人力成本、運營成本持續上升,也迫切需要專業化、標準化的各類型服務“管家”,幫助提升效率,降低人力、管理及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當前企業服務已滲透到經營管理全部鏈條,延展涉及多個細分環節,諸如人力資源、財稅工法、協同辦公等等,企業服務對于多元化、專業化、標注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市場之大,仍缺乏真正的企業服務標準化平臺。
可以說,日益增多的企業主體對于專業化、標準化的企業服務的需求,與當前企業服務行業對專業化服務供應不足的矛盾,已成為當前影響企業提質增效和市場活力的一只重要“攔路虎”。
為此,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健全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標準貫徹執行和推廣。并加快制定重點服務領域監管目錄、流程和標準,構建高效協同的服務業監管體系。
當然,一些企業服務平臺也在作出新的探索。如經過一年多的自我迭代進化,最近全新升級發布的天眼企服,率先在服務商準入、服務流程、服務定價和知識普及方面建立四大標準,在工商注冊等9大高頻領域推出300余個細分品類的企業服務,滿足企業從開創到成熟的全周期發展需求。如此也就在解決企業服務標準化不足的痛點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不過,推進標準化還只是一個方面。面對魚龍混雜、專業化程度不一的企業服務市場,企業要真正找到專業的企業服務商往往費時費力。為此,天眼企服還提供了一套用戶打分機制,根據用戶的實際反饋結果,對商家進行排序。簡單說,企業主體可以在平臺上“精準”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務商,不再需要像過去那般“大海撈針”。而全新定價標準,讓用戶在選用服務前就可明確知曉該項業務的流程、日程和價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業服務市場低透明度的老毛病。
各級政府的“放管服”改革是當前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確保政府管理權限下放后“接得住、管得好”,還必然需要一個專業化、標準化市場服務體系的接力。只有標準化和專業化的企業服務,才能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對企業而言,標準化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壓艙石’和‘助推器’。
由于過去我們的企業服務主要側重的是對“上”,也即政府監管,在對“下”,也即市場化企業服務方面的發育目前仍明顯滯后。但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推進,市場化企業服務行業正在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其首先要要解決的,便是標準化的問題。這方面迫切需要一些行業領頭羊企業與平臺的主動探索,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生態的形成,既離不開一套高效、透明的政務服務體系的支撐,也有賴于一個高度專業化、標準化的市場化企業服務體系的護航。只有兩個方面齊頭并進,市場活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企業也才能真正“心無旁騖”的聚焦發展和創新。
作者: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