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積極探索、主動作為,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呈現出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從經濟合作深化為全方位合作;二是從省市合作深化為地方合作;三是從單向合作深化為多向合作;四是從松散合作深化為緊密合作。
5月26日,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江蘇無錫舉行,會議全面分析了新階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增強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動能等方面形成了廣泛共識。筆者認為,進入“十四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呈現“五化”趨勢。
交通立體化
長三角是我國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擁有最為多樣的交通方式、最為繁忙的交通網絡、最為開放的交通樞紐。接下來,長三角將加快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一是基礎設施將更加完善。長三角目前高速鐵路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覆蓋90%以上的地級市,“十四五”期末,蘇浙皖80%以上的縣區將覆蓋高速鐵路,100%的縣區將覆蓋高速公路,浦東等樞紐機場、碩放等區域性機場將進行改擴建,嘉興等軍民兩用機場以及一大批通用機場也將加快建設,三省一市的內外通達性將進一步提升。
二是出行方式將更加多樣!败壍郎系拈L三角”內涵更加豐富,除了跨區域長距離出行的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也將進入密集建設期,比如上海提出到2025年市區線和市域(郊)鐵路運營總里程達960公里,占到2035規劃目標的96%,“四網融合”的格局將加快構建。特別是多地提出將軌道交通引入機場,有利于更好滿足長三角巨大客流的分層出行需求,促進長三角機場群的高效協同發展。
三是物流運輸將更加高效。長三角擁有航空、鐵路、公路、水運、海運等不同的運輸方式,但是目前更多的只是多種形式的運輸,還遠未達到“多式聯運”的水平。接下來,將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合作和信息化平臺,進一步提升系統化、集成化水平,類似太倉港與上海港之間的“滬太通”模式,以及浙江的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模式將更加普及和深化。
都市同城化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具備一體化發展的天然條件。2019年,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要梯次形成若干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根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存在一個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以及五個都市圈——南京、杭州、合肥、寧波、蘇錫常等都市圈。近期,《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其他都市圈發展規劃也正在編制中。
可以預見,在交通立體化的基礎上,都市圈內部的同城化將成為區域一體化的升級版,“雙城記”將成為常態。一是要素流動將更加通暢。通過“一網通辦”,實現都市圈內部高頻事項“同事同標”、高效跨區域辦好“一件事”,將進一步打破都市圈內部的要素流動壁壘,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是無感服務將更加全面。通過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的跨區域互聯互通,打造無感服務環境,將進一步促進人口特別是人才的自由流動。比如上海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實現長三角全部41個城市和8200余家醫療機構“兩個全覆蓋”,近期又率先在一體化示范區試點提取住房公積金償還異地購房貸款業務;南京都市圈提出試行第二居所和職住交換計劃,推動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都將有利于都市圈內部的人口合理布局。
三是功能網絡將更加成熟。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都市圈內部,傳統的產業梯度差將演化為功能梯度差,中心城市不再是“包打天下”或者“樣樣精通”,外圍城市也不再是“等靠要”甚至“欲與天公試比高”,而是共同形成功能分工網絡。比如2月份發布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就明確了“一核兩帶”之間的功能分工,特別是“兩帶”也都承載著部分核心功能,大家共同構成功能網絡,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產業鏈條化
長三角要打造“一極三區一高地”,關鍵在于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以前這種產業體系更多地表現為橫向的小范圍集中,也就是“產業集群”,以至于很長一段時期,長三角“產業同構”都是各界最為關注的話題;經過多年的發展,今天這種產業體系更多地表現為縱向的跨區域生態,也就是“產業鏈”!堕L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產業集群”出現了3次,而“產業鏈”則出現了12次,也可以看出這種變化趨勢。因此,盡管從大的產業門類看,以前長三角似乎到處都是鋼鐵、石化、汽車、裝備,現在長三角似乎也有很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但是產業組織形式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三省一市的“十四五”規劃都不約而同地強調,要提升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也有很多共同的關注點。一是更加關注供應鏈安全。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沖擊下,企業的供應鏈安全問題更加凸顯。長三角各地一方面希望通過國際大循環穩定國際供應鏈,比如多地提出希望通過進博會,豐富國際供應鏈來源;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國內大循環就近尋找替代鏈,比如蘇州就提出,要積極布局極端情況下,最高效率在國際實現多邊多元替代配置、最大限度在蘇州及省內和長三角替代配置。
二是更加關注多鏈融合。圍繞產業鏈,長三角各地都注重同步配置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等,更好支撐產業鏈的打造,促進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是更加關注“鏈長”和“鏈主”。2019年,浙江在全國首創“鏈長制”,目前已經推廣到包括長三角在內的全國多地!版滈L”是打造產業鏈的責任主體,其最為關注的,是加快培育和引進“鏈主”企業,通過“鏈主”實現產業鏈一通到底、強而有力。
鏈接數字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數字中國”戰略,數字長三角也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建設重點。上海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江蘇提出建設數字經濟強省,浙江提出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安徽的“工業數字化”指數全國第一。
數字不僅是一種要素,更是一種方式、一種路徑,要讓數字化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是新基建將加快建設。三省一市都提出要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信息基礎設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高速泛在信息網絡,這將成為長三角內部鏈接和外部聯系的無形通道。比如近期虹橋商務區正式發布了國際互聯網專用通道,實現數據從“家門口”直達國際互聯網出入口,接入企業面向全球的國際訪問時延預計可以下降18%左右,多數方向的國際訪問丟包率預計可以降至1%以下;再比如上海青浦擬聯合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共同打造“長三角數字干線”,力爭成為數字長三角的現實樣板。
二是新場景將加快應用。長三角的區域面積大體相當于德國,內部的經濟社會形態豐富,具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社會治理,都將推出更多的數字化應用。特別是長三角作為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無論是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還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都將有力助推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新市場將加快培育。數據作為重要的資源要素,目前市場正在萌芽階段。長三角擁有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海量的優質數據資源、堅實的產業科技基礎、強烈的市場應用需求,有望形成若干綜合性和一批專業化的數據交易市場。
生態價值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盡管廣大西部地區生態資源豐富,內蒙古等地也開展了生態價值化核算,但是其本身應用場景不多,生態價值需要通過全國性的市場來實現。
相比較而言,長三角具備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的良好條件。一是生態價值的評價將加快實施。一直以來,“綠水青山”到底相當于多少“金山銀山”,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浙江麗水也已經開展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試點,浙江安吉則成立了“兩山銀行”,探索將生態資源價值化、資本化。長三角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齊全,未來將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生態價值評價,為全國探索實踐經驗。
二是生態要素的市場將加快形成。比如長三角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擁有碳排放權交易的巨大需求,并能夠探索碳匯權益交易試點;同時在用能權、排污權、水權交易,以及生態補償等方面也擁有現實的需求,特別是長三角綠色金融發達,能夠為生態要素市場提供有力的支撐。
三是生態新經濟將加快集聚。北海道、博茲曼、長島的經驗表明,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華為研發中心落戶淀山湖地區,為長三角發展“美麗經濟”提供了新的注解。接下來,長三角也將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加快引進和培育新經濟,比如嘉興市提出要結合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創湖區”;平湖市則結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提出打造5A級景區級國際商務區。
(作者系華略智庫高級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長三角研究院院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