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這次峰會讓世人看到的是搞‘小圈子’和集團政治、強權政治,是人為制造對立與分裂。”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14日發表聲明,反擊此前一天落幕的七國集團(G7)峰會在聯合公報中對新疆、香港、臺灣等問題上發表的“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言論”。美國總統拜登這趟歐洲之行屢屢與盟友“秀恩愛”,高調宣示“美國回來了”,在拉攏盟友方面明顯比前任特朗普高明不少。但美歐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仍然明顯。法國總統馬克龍稱“G7不是與中國敵對的俱樂部”;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如果沒有中國合作,在氣候變化等領域將永遠無法找到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國際輿論還紛紛質疑G7提出的有關幫助世界共同抗擊疫情、重建基礎設施以及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宏大目標”能否真正落實。14日,拜登的另一項重要行程——北約峰會在布魯塞爾召開。會后的公報稱,“中國公開的野心和強硬的行為對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和與聯盟安全相關的領域構成了系統性挑戰”。歐盟動態網14日透露,美國本來想在北約峰會公報中使用更強硬的文字,但是歐盟國家不太情愿,它們希望將中國描述為“挑戰”,而非“威脅”。
G7形成對華“統一戰線”?
G7峰會6月13日結束3天的議程,發表了一份聯合公報,涉及從抗擊疫情到全球經濟、稅收、貿易等一系列問題。公報公開就新疆、香港和臺灣問題點名批評中國。公報還要求世衛組織開展“及時、透明、由專家主導、基于科學”的新冠病毒起源第二階段調查。
“G7領導人響應拜登挑戰中國的號召”,《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稱,這次峰會的一個特征是,出現了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席往屆G7峰會時經常缺少的合作態度。不過,報道也稱,盡管公報提到中國,但幾位歐洲領導人擔心強硬的措辭會激怒北京,因此美國未能如愿在公報中譴責“強迫勞動”的部分點名中國。
對這份公報,拜登13日在峰會后舉行的記者會上稱,他自己希望公報有關中國的內容能“更強硬些”,但他對最終結果感到滿意。不過,CNN引述知情人士的話透露,在G7峰會討論針對中國的議題時,一些歐盟國家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要求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做法的國家“對立起來”,報道稱,“會議期間暴露出的分歧一度變得極為敏感,以至于房間內所有的互聯網都被切斷”。
《紐約時報》稱,盡管G7領導人試圖形成“統一戰線”應對一系列威脅,但他們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存在分歧——從停止燃煤發電的時間表,到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數千億美元的援助來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報道稱,這次會議帶有明顯的冷戰色彩。盡管拜登成功地推動其他國家領導人采取更積極的姿態反對“專制政權”,但本次峰會未能就拜登外交政策議程的關鍵部分達成一致:公報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并沒有確定停止使用煤炭發電的時間表;在中國人權問題上,公報只是含糊地“呼吁中國尊重基本自由”;在涉及新疆的問題上,公報并沒有就禁止各國參與受益于“強迫勞動”的項目達成共識。
在《紐約時報》看來,G7公報針對中國的內容顯然只是“嘴炮”,而沒有具體的行動。據該報報道,在13日晚從倫敦飛往布魯塞爾的專機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稱,G7領導人對中國“挑戰的深度”以及在與北京打交道時如何權衡合作與對抗有不同的看法,有關討論將在北約峰會上繼續展開。
北京時間14日晚約11時,北約峰會發表公報,稱“中國公開的野心和強硬的行為對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和與聯盟安全相關的領域構成了系統性挑戰”。公報還稱:“北約盡可能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對話……歡迎在與聯盟相關的領域和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方面與中國接觸的機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11日的記者會上說,在氣候變化、軍控等問題上,北約與中國有很多共同利益,有很多合作的機會,但是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力量、影響力及強硬的表現也對北約的安全構成了一些挑戰。他稱:“北約不是要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中國不是北約的對手或敵人,但是北約需要共同應對中國崛起對北約安全構成的挑戰。”
“沒有中國合作,將永遠無法找到解決方案”
對G7峰會公報點名指責中國的內容,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14日逐條進行了反駁。發言人表示,G7峰會公報在新疆、香港、臺灣等問題上發表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言論,對中方進行蓄意誣蔑,對中國內政橫加干涉,這是對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嚴重違反,進一步暴露出美國等少數國家的險惡用心,我們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德國《圖片報》稱,雖然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呼吁“更強硬”的對華行動,但歐盟一些國家領導人“踩下剎車”。對于與中國的關系,德國總理默克爾稱,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競爭對手和經濟上的競爭者,但中國也是一個合作伙伴。“如果沒有中國合作,在氣候變化等領域將永遠無法找到解決方案。”
法國總統馬克龍13日在G7峰會后的記者會上稱:“G7不是與中國敵對的俱樂部。在應對氣候變化、貿易等問題上,G7成員仍要同中國一起合作。”馬克龍還稱,他看到中國走出了一條讓數億人脫貧的道路。“現在西方發展同中國的關系需要坦誠與尊重,G7應該去直面分歧,但不能把這種分歧夸大”。
《紐約時報》稱,拜登敦促歐洲盟友對抗中國,德國、意大利等國擔憂,這可能加速新冷戰的演變,將中歐巨額貿易置于險境。報道稱,中國是德國汽車業的頭號市場,德國一直表示要與中國合作,抵制新冷戰;法國也表示歡迎中國投資,且沒有禁止華為參與其通信網絡建設;當中國在疫情期間向陷入困境的意大利送去口罩和呼吸機時,意大利官員曾表示:“意大利會記得誰是朋友。”
“再見吧,G7。你曾經主導世界,但如今你只是世界越來越小的一部分。你難以忍受自身地位的衰落,于是你責怪中國,但你的失敗只能怪自己。”英國劍橋大學學者馬丁·雅克日前在社交媒體上這樣諷刺G7想“對抗中國”根本沒用。
“不可原諒的道德失敗”
拜登此次歐洲之行,除了拉攏盟友共同對抗中國外,還向世界做出了眾多“吊人胃口的宏大承諾”:帶領世界走出疫情危機;承諾向貧窮國家提供超過10億劑疫苗;發誓幫助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增長。不過,韓國《朝鮮日報》14日稱,有尖銳的聲音指出,這種計劃只能是“口頭上的空想”。拜登提出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計劃,名為“重建更好的世界:滿足中低收入國家巨大基礎設施需求的積極倡議(英文縮寫B3W)”。但是,中國自2013年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截至目前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建設了超過2600項包括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在內的項目。美國想對抗中國“一帶一路”所需的天文數字資金卻毫無著落。甚至連部分西方媒體也稱,B3W到處是充滿野心的華麗辭藻,但沒有具體實施方案,實現的可能性也不高。
美聯社稱,全球衛生和環保活動人士顯然沒有被G7峰會的公報所打動。樂施會研究全球不平等的學者勞森說:“這次G7峰會將在恥辱中繼續下去。面對百年來最大的衛生緊急事件,以及正在摧毀地球的氣候災難,他們完全沒有迎接我們時代的挑戰。”G7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但是這一數量遠遠達不到世衛組織有關要使世界至少70%的人接種才能結束疫情的呼吁。英國前首相布朗說,G7峰會沒有提出更具雄心的全球疫苗捐贈計劃是“不可原諒的道德失敗”。
就在G7峰會商議如何針對中國之際,參與報道峰會的歐洲新聞臺記者帕洛克在社交媒體稱,G7峰會上每天都必須要做的新冠檢測試劑是中國制造的,顯然“西方列強仍然需要來自東方的一點幫助”。中國駐英國使館發言人表示,中國在產能有限、自身需求巨大的情況下,已經向80多個有急需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個國家出口疫苗,迄今已向國際合作伙伴供應了3.5億劑疫苗,是世界上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同時,中國已為受疫情影響的發展中國家抗疫以及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20億美元援助。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4日稱,美國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大使館當天宣布向這個擁有 140 萬人口的國家捐贈了 80 瓶疫苗(能接種400劑)后遭到廣泛嘲笑。有網友稱,“是不是美國捐贈1美元也會開個新聞發布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比利時特約特派記者 林日 青木 張朋輝 陳康 王偉柳玉鵬】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