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植信投資研究院舉辦2021年下半年宏觀經濟運行展望報告發布會,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以《復蘇放緩 振蕩收斂》為題對下半年世界及中國經濟走勢做了深入解讀。
一、下半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減緩
報告認為,2021年二季度可能會是疫情爆發后世界經濟復蘇的一個階段性高點。低基數推升效應和主要經濟體進一步恢復,奠定了世界經濟整體走勢,同時美國經濟增長二季度可能出現歷史性高點。下半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減緩,原因在于主要經濟體疫情發展不同步拖累整體復蘇節奏、總需求釋放減弱和供給恢復降速削弱了復蘇動能。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導致全球供求缺口大幅存在并迅速擴大,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當前的供求缺口難以長期保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缺乏需求基礎。預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拐點可能出現在四季度。
美國經濟復蘇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帶來通脹壓力,引發市場對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擔憂。當前美國經濟運行依然存在一系列不確定性這使得美聯儲于2021年內選擇收緊貨幣政策會較為謹慎。
美債收益率之所以在短期內漲幅明顯,是因為市場看好美國經濟復蘇前景和存在美元加息預期。從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來看,美債收益率前期過度上行、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偏淡、美國經濟還存在不確定、資本回流投資美債等因素,使得美債收益率已難再大幅上行。
下半年世界經濟運行可能形成以下特點:經濟增長因各國疫情拐點的不同步和一些國家疫情出現反復,雖然繼續走向整體性復蘇但增速會放緩;供求缺口逐步趨穩并縮小,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最終在四季度得到控制;在通脹得到控制和失業率徘徊難下的預期下,美聯儲貨幣政策年內大幅收緊概率較小,全球流動性繼續保持充裕;因美國經濟復蘇好于其他經濟體,資本回流可能有助于抑制美債收益率上行,從而增加全球金融資產價格的穩定性。
二、下半年國內經濟在振蕩收斂中前行
下半年四大積極因素將助力我國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外需旺盛帶來中下游制造業增長;中上游價格上漲帶來的盈利效應;建筑業平穩較快增長帶來的建材等需求保持增長;政策紅利帶來的高新技術生產保持高速增長。下半年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有望保持在6.0-6.5%區間之內。預計2021年全年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為9.5%。
制造業投資可能成為拉動2021年經濟復蘇的重要推手。前5個月,在外需回暖、制造業企業利潤大幅好轉和貸款流向制造業的基礎上,制造業投資得到較快恢復。下半年上述因素將繼續發揮作用,工業企業結構性補庫存啟動和金融支持力度將加大,推動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下半年財政支出的力度將有所加大,專項債發行速度有望提速,對基建投資,尤其是“兩新一重”和新基建投資形成較大支撐。預計2021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0%,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2%,基建投資增長5%。
一線城市二手房和二三線城市新房率先降溫。本輪房價上行壓力的拐點可能在三季度中下旬,受住房金融趨緊和地方政府管控力度加強,商品房和土地成交增速下行影響,整體房價下半年上漲的動能料有所減弱。預計到年底,新建住宅價格漲幅在5%左右,二手房價格漲幅在4%左右。房地產投資中土地購置增速料有所回落,但建安工程投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下半年房地產名義(累計同比)增速逐步回落。預計下半年房地產名義(累計同比)增速逐步回落,三季度末為11.7%,四季度為10.4%。全年房地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速為9%。
隨著國內疫苗接種進程的提速、消費場景數量的增加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恢復,消費全面復蘇仍將存在進一步改善的空間。由于去年消費受到沖擊較為嚴重,當前海外疫情出現反彈以及國內局部疫情反復,下半年消費較難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預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長10%。
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繼續邊際放緩,不排除大幅放緩的可能性,進口則平穩增長。出口增長放緩的推動因素可能主要來自歐美需求減弱、東南亞出口替代效應、人民幣升值的時滯效應、人力、運輸、倉儲和石油等成本高企掣肘等四個方面。預計出口增速三季度為15%,四季度為-5%,全年為15%。經濟穩中有進的增長態勢和碳中和政策的實施將促進進口增長,預計三季度增速為為25%,四季度為20%,全年為30%。
PPI三季度出現拐點,CPI完成M型走勢。在PPI將于三季度末后同比趨勢性回落的判斷下,非食品CPI筑頂過程可能于2021年三季度出現,筑頂期可能會延續至2022年上半年,同比高點可能達到2.5%左右。2021年CPI大致走出M型格局,單月最大漲幅在2.5%以內,全年平均漲幅約為1%。
人民幣匯率先貶后升、區間內波動。由于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國際收支雙順差可能性大,貨幣政策相對偏緊,利率水平相對較高等因素影響,下半年人民幣匯率仍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伴隨著供求關系雙向波動,彈性增強,總體上小幅升值。
報告維持植信投資研究院之前對中國經濟全年增長8.8%的判斷。全年經濟增長前高后低,二季度增長8.0%,三季度增長6.0%,四季度增長5.0%,全年增長8.8%。
三、財政政策積極推進,貨幣政策穩健偏松
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有所加大。下半年,國內經濟增長繼續回歸常態,物價增速將在三季度觸頂,出口增速逐步回落,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需求下降均為大概率事件,為積極財政政策適度發力提供了條件。隨著項目申報進程加快,科技相關支出可能有所回升。從專項債投向來看,廣義基建、城鄉發展、醫療衛生、生態環保等項目的債券數量占比有望穩中有升;隨著棚改計劃臨近尾聲,棚改、舊改等項目債券占比將會下降。
貨幣政策穩健偏松推動融資增長回升。受需求回升的推動,下半年信貸余額增速將保持平穩,社融規模增速回落趨勢有望在三季度迎來反轉。新增政府債券發行提速將成為社融增量的主要來源。貨幣政策仍將以“穩”字當頭,三季度還可能有1-2次全面降準,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配合存款利率改革,共同促進銀行業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
四、經濟運行中的六個風險點值得關注
一是新冠病毒突變可能再度引發國際經貿封鎖,降低全球總需求;二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預期增強,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持續增加中下游企業成本上升壓力;四是部分房地產企業現金流問題突出,可能引發金融風險;五是國有企業信用風險有向地方中小銀行傳導的態勢,不利于區域金融穩定;六是信用債評級亂象整治可能伴隨部分企業出現聲譽風險。
針對于經濟運行中的風險點,提出八點政策建議:繼續嚴控疫情,特別加強針對于變種病毒疫情爆發區域來華人員的防疫工作;防范外部沖擊對金融市場穩定的影響;多舉措保障和促進出口。提升貨幣政策時度效和針對性;采取多種手段保持物價穩定;重點排查金融機構涉及房地產企業和可能違約的國有企業的債權情況,提前做好示警和預案;建議增強結構性和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優化評級機構公司治理,緩沖評級集中調整帶來的短期市場壓力;提升貨幣政策時度效和針對性。
報告強調,下半年需要重點關注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尤其是“四小”問題,即中小服企,中小貿企,中小房企和中小銀行的薄弱環節。宏觀政策建議推行“寬財政,松貨幣,穩信用”的搭配,監管政策實施要有“坡度”,以共同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避免金融風險顯性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