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陳亞茹 記者朱海)近日,江西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發布《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兩山銀行”運行管理規范》《河湖(水庫)健康評價導則》等一批重要的生態文明地方標準,主要涉及生態資源核算、生態資源轉化、生產資源保護等方面,持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
近年來,江西省市場監管局緊緊圍繞江西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心工作,通過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打造綠色生態區域公用品牌,以標準化支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開展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文明標準化工作。去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江西“綠色生態技術標準創新機制”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國推廣清單。
摸清生態資源“家底”
江西生態環境優美、自然稟賦優良,具備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基礎和優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打造“量化標準”,規定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核算步驟以及生態產品功能量核算方法、定價方法和價值量核算方法等要求,明確從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調節服務產品、文化服務產品等3個類別進行核算,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具體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等,有效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化,解決價值核算概念不清晰、邊界不明確、思路不統一等問題,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科學依據。
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著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的關鍵路徑,是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如何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是江西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課題。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去年8月,“兩山銀行”服務模式率先在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誕生,為全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有益啟示。 《“兩山銀行”運行管理規范》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搭建“轉化平臺”,明確規定“兩山銀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銀行,而是借鑒銀行分散式輸入、集中式輸出的理念,把碎片化的生態資源進行規模化的收儲、專業化的整合、市場化的運作,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優質的資產包,從而實現“兩山”高效轉化的模式,有效推動“兩山銀行”建設經驗在全省范圍內的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指導全省各地搭建生態資源交易轉化平臺,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科學轉化。
著力擴大優質“資產”供給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綜合治理,不斷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源頭活水”,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堅實基礎。
江西水系發達,河湖眾多,優良的水生態環境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優質“資產”。2018年12月,《江西省委辦公廳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生態鄱陽湖流域建設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完善河湖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制定河湖健康評價標準。《河湖(水庫)健康評價導則》符合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河湖長制實施、生態鄱陽湖流域和江西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對提升河湖水資源保障能力,打擊河湖違法行為,改善水生態環境,引導公眾參與河湖管護,提升水生態文明意識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持續實現生態產品“賦能增值”
江西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江西省將堅持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以標準化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探索開展生態資源確權登記、生態產品信息普查、生態產品價值評價、生態資源權益交易規范等標準。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打造特色鮮明的“江西綠色生態”區域公用品牌,將各類生態產品納入品牌范圍,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提升生態產品溢價,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產品認證體系。精心做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江西標準”,使綠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