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場調研+專家會議挖出的投資機會!這個板塊下半年漲價已成定局,龍頭已站在困境反轉,查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8.3%,取得開門紅。時至年中,“期中卷”又將取得什么樣的成績?
7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介紹了我國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
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
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介紹,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3%,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
分產業看,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8402億元,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07154億元,同比增長14.8%,兩年平均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296611億元,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長4.9%。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產業支撐得到加強。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制造業占比得到提升,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
其次,消費拉動作用增強。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高于資本形成總額42.5個百分點;升級類商品消費較快增長,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的商品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速都超過了10%。
短板領域投資較快增長。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社會領域投資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4.6%和10.7%,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0.2和6.3個百分點。
企業盈利增強。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3.4%,兩年平均增長了21.7%,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1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5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倍。其次,財政收入繼續增加,1-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4.2%。三是產能利用率上升。二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4%,比上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了1.2個百分點。
外貿進出口方面,海關總署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18.07萬億元的進出口規模創下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與2019年同期相比也增長了22.8%,月度進出口已連續13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
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9%、53.5%和52.9%,比上月回落0.1、1.7和1.3個百分點,但均持續位于臨界點以上,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擴張態勢。
民生保障持續改善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0%,增幅較高,主要是受去年上半年低基數影響;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15.4%,兩年平均增長7.4%,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2%,略低于同期經濟增速,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速)11.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增長14.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1%。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4897元,增長11.6%,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4.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1517元,增長9.7%,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7956元,增長19.1%,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0%。
據先期公布上半年物價指標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漲只有0.5%,漲幅較低。6月份CPI同比上漲1.1%,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為年內首次回落。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從就業指標來看,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5%。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8億人,基本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
國家統計局表示,上半年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加固、穩中向好。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不均衡,鞏固穩定恢復發展的基礎仍需努力。
下一步,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釋放內需潛力,大力助企紓困發展,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瞻前顧后統籌調節,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編輯|孫志成 杜恒峰 肖勇
校對|盧祥勇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