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 | itlaoyou-com
來源 |地歌網
作者|韓志鵬
多多買菜正“生猛行軍”。
7月5日起,由于同程生活破產清算,各地被欠款的供應商,或親赴蘇州總部,或線上組織“討債群”,共同追償債務、在群內討論解決方案。
不過,亦有競爭對手的“不速之客”打入內部,“我們(供應商)還在討論追債方案,多多的采購就直接拉群、加人,發宣傳海報,要在蘇州辦一場招商會。”
在同程生活崩塌、供應商“流變”之際,多多買菜趁虛而入,生猛、高效。
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在多多蘇州招商會現場,有供應商直言:“我就是被同程生活‘傷害’了,才來看別的平臺有沒有機會。”
多多買菜蘇州招商會
但圍城里的人往往想出去,“我做兩個月就虧損30多萬元”,蘇州一家多多買菜的蔬菜供應商更是直言不諱,“如果不是采購找我,我壓根就不會來(參會)。”
圍城內外,多多買菜的供應商向何處去?
多多沖鋒
共同生長,多多買菜似乎不斷向供應商傳遞這一信號。
開宗明義,在蘇州招商會現場,多多買菜的相關負責人先談起未來規劃,“最近我們將在蘇州建設PC加工倉,之前已經在無錫有過試點。”
PC加工倉,顧名思義,平臺會在倉內對供應商的生鮮產品進行“初分揀”,例如按照對外售賣的規格包裝商品,相應地節省履約成本。
實際上,PC加工倉并非新鮮事物,美團優選早已在多地開倉;對于PC倉的作用,多多采購表示,“雖然供應商要交一筆分揀費用,但供應商雇傭分揀工人也要付工資,況且在倉內分揀,有平臺監督,出錯率更低。”
不過,多多買菜于去年10月就在蘇州開城,歷時近半年,后端建設還在逐步完善,包括新建成的冷庫,有供應商也表示,“冷庫面積不大。”
這意味著,在客觀條件上,部分供應商的商品,是無法在冷庫里儲存的。
但硬幣也有正反面,從另一維度來看,多多買菜的倉配體系在逐步完善,相對而言還處于極早期狀態,這對供應商來說,也預示著一波機會的開始。
有供應商看得更明白:“如果五臟俱全、應有盡有,說明蛋糕都分好了,就不是每家供應商都有機會了。”
因此,無論是多多買菜亦或美團優選,從今年年初開始就在全國多地舉辦招商會,遴選優質供應商,“美團優選的招商會已經開到西北了,包括青海、寧夏等五省”,有業內人士透露。
新三團的大門向供應商敞開。
況且,生猛的多多買菜,在開城速度、單量規模上掀起反超之勢,在多省市里已位居行業第一。龐大規模在前,供應商也會用腳投票。
同時,對比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的履約,有供應商反映,多多的流程更為簡潔,美團交貨流程上環節更多、質檢更嚴格。
華中某省的一家雪糕供應商表示,“美團優選的大倉質檢員,每天都要來稱重、抽檢干冰,多多(大倉)直接就來收貨,商品都是員工來托運、分區。”
嚴控交貨環節,供應商見仁見智。
基礎流程之上,多多買菜也希望供應商的節奏,能和自身策略相契合,例如在商品組合上,多多采購鼓勵生鮮、糧油商家,推廣大包裝的商品。
“蘇州有一家做山竹的供應商,品類規格從200克提升到1.5千克后,銷量每天增長了兩三千件”,一位多多采購舉例稱。
不僅如此,供應商主推大包裝商品,這也與多多買菜發力B2B業務的節奏相吻合。
在招商會現場,多多買菜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下半年,我們希望商家和平臺一道,多找產地直采商品,尋找更大、更集中的生鮮批發商。”
毋庸置疑,這是拼多多對供應鏈改造的延續,另一方面,供應商也能依托多多買菜的平臺,挖掘新渠道的機會,這看似是一場“雙贏局”。
但現階段,圍城之內,供應商“百態皆有”。
價格第一
多多買菜選品,看重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解答這道問題之前,不妨先回顧往事。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社區團購如火如荼,伊利、可口可樂等一線品牌,卻明令禁止經銷商與平臺合作。
原因不難理解,經銷商與平臺合作后,“竄貨”“亂價”現象嚴重;但伴隨社區團購的一路行軍,一線品牌也無法抵擋這波洪流。
于是乎,一線品牌只得“曲線救國”,采取“指定經銷商”的方式與平臺合作,但在區域市場,一線品牌往往有兩到三家經銷商,即使與平臺合作,也要“競爭上崗”。
“價格”成為重要競爭因素。
江西某雪糕品牌的經銷商就表示,為與多多買菜合作,自己在報價上“平進平出”,“這幾乎就是在’勸退’其他供應商。”
即使不是一線品牌,同品類之間的不同供應商,多多買菜同樣看重價格。蘇州一家水產供應商也表示,自己給多多采購的報價,已經是當地同品類供應商里最低的,“很有競爭力。”
不止一家供應商告訴地歌網,多多買菜采購生鮮的規則是:向同品類的數家供應商詢價,最后選擇價格最低者上架。
蘇州一位蔬菜批發商也談到多多的報價體系:“平臺上50克小米椒售價0.89元,有供應商報價0.5元/50克,毛利潤都不到四毛錢,這里還不包括履約成本。”這位蔬菜批發商繼續說到,“現在這個季節,一兩(50克)小米椒毛利潤沒有0.7元,供應商也是在虧損。”
同時,受天氣因素影響,生鮮品類價格往往是浮動狀態,“下雨天和晴天可能都是兩個價格”,但在多多平臺,價格一旦鎖定,基本不受外力因素而更改。
有多多買菜的采購也表示,“選品、排期時,價格絕對是第一考慮因素,然后再考慮商品質量、履約等環節。”
價格第一,這對消費者而言是優勢;但在極低的毛利潤之下,再加上分揀、配送等履約成本,對新入駐多多的生鮮供應商來說,極有可能“做一單虧一單”。
因此,供應商之間也形成“潛規則”。
多家供應商都表示,同一批商品中,往往質量最差的供給多多買菜,質量中等的供給其他平臺,質量上乘的供給美團優選。
如此“潛規則”之下,也會帶來更多衍生問題。前述的蘇州生鮮商家表示,多多平臺的退貨率應該在8%-10%左右。
“(我們)有一天給多多倉庫發了2300件洋蔥,第二天退貨188件”,核算下來,退貨率約為8%,而生鮮的次日退貨,如果沒有及時保鮮,極有可能就是貨損。
成本依然很高。
采購端“壓價”供應商,缺貨、少貨問題會被歸因到供應商或網格倉,消費者端又是無條件退款,平臺成本被進一步分攤到供應商、倉配環節中,后者經營壓力倍增。
當然,商品質量、退貨、貨損等或許是階段性問題,多多買菜也在“進步”,只不過,小問題背后預示著系統性的難關,即平臺與供應商應該保持怎樣的合作關系。
社區團購是場持久戰,美團、多多也是“重投入”,虧損額更是水漲船高。因此,圍城內的供應商也得意識到:跟隨著社區團購平臺,將是一輪長跑賽。
而當供應商與平臺之間,在單量、價格、履約等環節上能保持“動態平衡”,達成更多一致性,供應商才能在平臺上走得更遠。
不止多多買菜,這也是供應商們的長線戰役。
注: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排版 | 俞鐘愷 責編 | 陸遠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IT老友記。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