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科技成為國內城市展開競爭的關鍵賽道。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合新財富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內地城市金融科技競爭力排行榜》顯示,京滬深憑借優質金融平臺、豐富的金融機構資源和雄厚的科技實力,雄踞金融科技城市前三名,以廣州、杭州為首的第二梯隊近年來在金融科技賽道頻頻發力,在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布局上頗具亮點。
榜單顯示,廣州的金融科技競爭力僅次于京滬深,全國排名第四,力壓杭州、南京等其他省會城市,領跑全國金融科技城市榜第二梯隊,成為省會城市里最具金融科技競爭力的城市。
三大優勢助力 廣州領跑第二梯隊
從細分指標來看,廣州在金融科技產業、金融科技發展環境以及金融科技支持力度三大維度得分均排名全國第四,超過杭州、南京、蘇州、成都等城市,僅落后于第一梯隊的京滬深。大力開辟金融科技發展新賽道,廣州有其獨特的產業、環境和政策優勢。
首先,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海陸空交通條件極其優越,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經濟輻射能力。廣州產業基礎雄厚,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產業齊頭并進,新興產業崛起勢頭兇猛,產業規模和地位不容小覷。
第二,廣州具備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產業基礎。2020年末廣州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11610家,是第二梯隊中唯一過萬的城市。豐富的高新技術企業儲備孕育出一大批優質的金融科技企業,為金融科技的創新業務開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據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統計,廣州金融科技企業數量是杭州的1.33倍、南京的1.73倍、成都的1.94倍,數量上具備絕對優勢。
第三,廣州具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大量人才儲備。廣州擁有37所本科院校,省會城市中僅次于武漢和西安,在華南地區具備絕對優勢,利于地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加速人才輸送,促進金融科技創新。
廣州向上突圍 存在的短板與挑戰
與第一梯隊的京滬深乃至與分數相近的杭州相比,廣州的金融科技發展依然存在短板。
其一,廣州的金融業實力與其經濟地位不匹配。2020年,廣州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234.06億元,規模居全國大城市第四位,但廣州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有8.9%,不僅大幅低于北京(19.9%)、上海(18.5%)和深圳(15.1%),甚至低于杭州、南京等第二梯隊城市的金融業比重。
其二,從資本市場發展水平來看,廣州的境內上市公司數量僅排全國第七名,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僅為同是大灣區核心城市深圳的24%。廣州的全國性金融市場交易平臺僅有處于起步階段的廣州期貨交易所,尚未形成功能效應,與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差距明顯,資本市場參與度和證券化水平偏弱。
其三,廣州的大型金融機構數量和綜合實力有待提升。截至2020年末,廣州共有持牌金融機構326家,其中法人金融機構56家,與上海(持牌金融機構超1600家)、北京(法人金融機構超800家)、深圳(法人金融機構約200家、持牌金融機構近500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雖然廣州金融科技企業數量排名靠前,但相比平安科技、騰訊金科、微眾銀行之于深圳,螞蟻集團、同花順(300033,股吧)、恒生電子(600570,股吧)之于杭州,廣州缺乏金融科技的龍頭企業,產業鏈的輻射效應相對較弱,難以提升行業話語權。
其四,廣州與同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深圳在金融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競爭關系。目前來看,廣州南沙的金融科技競爭力較深圳前海仍有一定差距。如何充分發揮廣州在大灣區中的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是廣州未來進一步發展金融科技面臨的挑戰。
多區齊發力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今年以來,廣州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相關政策、規劃,致力于金融實力的提升;今年4月,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式揭牌,實現了廣州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歷史性跨越。
今年9月出爐的《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里,廣州謀劃了12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構建科創金融體系,增強金融支持科創能力”以及“推動數字金融創新,提升金融科技服務能力”兩大金融科技相關內容。黃埔區、天河區、海珠區等傳統經濟強區在金融發展定位中均規劃了與金融科技發展相關的重要內容。黃埔區規劃建設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天河區規劃形成數字金融產業聚集區。
今年8月發布的《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新時期進一步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廣州開展區域科技金融合作、探索科技金融服務聯動創新、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例如實施廣深風投創投領域融合發展行動、探索設立廣佛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區、打造科技金融智庫和活動品牌等。
今年7月,廣州市黃埔區發布的《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促進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被業界稱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扶持力度最大的區級政府金融科技企業扶持政策”,落戶該區的優質金融科技企業,最高可獲得2000萬元扶持。這部“金融科技10條”打出“人才引育+產業生態”政策“組合拳”,對金融科技高管人才和業務骨干人才,每人每年最高補貼50萬元;對舉辦金融科技峰會、論壇等活動最高補貼100萬元。
廣州金融科技實力如何進階
展望2035年,廣州的發展目標是形成配置高效、便利安全、生態優良、充滿活力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核心引擎,大灣區資產管理中心、綠色金融創新中心、數字金融科創中心、科技金融創新中心、跨境投融資服務中心、金融要素區域交易中心地位更加凸顯。在金融科技領域,廣州如何改進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金融科技實力的進一步躍升?
首先,充分把握“雙區”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機遇,明確自身定位,實現與深圳及大灣區其他重要城市的協同發展。
第二,加強金融科技服務平臺的建設,促進金融和科技產業及實體經濟的融合,為金融科技企業孵化和成長提供全力支持。
第三,加強對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充分利用當地的教育和科研優勢,進一步促進產學研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對專業人才實行更有吸引力的引進政策。
第四,充分利用交易所的平臺優勢,形成金融機構和資金的聚集效應,提升廣州金融機構數量和實力,鼓勵和扶持企業上市,增強城市金融實力,為金融科技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山東雙雄青島濟南掰手腕 未來金融科技競爭力誰將出圈
匡繼雄
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合新財富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內地城市金融科技競爭力排行榜》顯示,青島金融科技競爭力位列全國第13名,在金融科技支持力度和宏觀發展環境等方面優勢明顯。
青島金融科技競爭力 位居山東首位
青島、濟南作為山東兩大經濟重鎮,皆在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前者定位為國內領先、有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后者定位為國內知名區域科技金融中心。
榜單數據顯示,青島金融科技競爭力綜合得分為4.95分,居山東省首位。省內僅濟南能和青島掰一掰手腕,綜合得分較青島低0.1分,煙臺、濰坊、臨沂得分均在3分以下,全國排名在四十開外。
從金融科技競爭力評價體系的三個維度來看,青島在金融科技支持力度方面存在明顯優勢,在金融科技發展環境方面的得分與濟南十分接近,總分險勝濟南。
在金融科技支持力度方面,據最新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青島財政金融支出金額為濟南的2.5倍,財政科技支出高出濟南超五成,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約295億元,比濟南多出69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為2.5%,比濟南高出0.1個百分點,2020年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1件,較濟南多出7.8件。
在金融科技發展環境維度方面,青島在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及增速等度量宏觀環境的指標方面表現突出。青島2020年GDP突破1.2萬億元,位居山東第一,全國第13位,人均GDP達12.3萬元,較濟南多出約1.3萬元,2020末常住人口達1007.17萬人,較濟南多出約87萬人,常住人口十年增幅達15.6%,高于濟南的13.4%,在發展金融科技消費市場方面更具競爭優勢。
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榜單顯示,青島位居第38位,較上期前進4位;在金融科技中心單項榜單中,青島全球排名第26位。在“亞洲及太平洋(601099,股吧)前15名金融中心”分榜單中,青島雖位居第14位,但卻是亞太地區進步最快的金融中心之一。
2019年10月,央行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的批復》,青島正式成為全國13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地區之一。
今年7月,青島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央行青島中心支行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指導意見》,包括打造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圈、拓展金融科技應用場景等五個方面,涵蓋了27項具體意見,如在打造金融科技生態圈方面,提出推動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集聚金融科技資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八個重點措施。該意見是青島首個金融科技專項政策,將在鞏固青島市國家金融科技應用試點成果的基礎上,推動持續優化金融科技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青島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今年以來,從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再升級,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的擴容,到各金融機構全力踐行“金融+科技+場景”的新金融理念,青島正全方位發力金融科技,力促金融科技在青島崛起。
未來誰是山東金融科技第一城?
在搶占金融科技新賽道方面,青島面臨來自濟南的挑戰。
近年來,濟南十分重視金融科技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濟南現代金融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加快建設金融科技運營載體,完善金融科技生態圈,集聚一批大數據、區塊鏈、量化投資、智能金融、數字征信等金融科技企業,確立濟南金融科技區域一流、全國領先的地位;到2022年,逐步形成以濟南高新區軟件園、臨港經濟示范區、創新谷為核心的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區,加快培育一批快速增長的瞪羚企業,推動一批企業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企業。
據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統計,青島在金融科技產業方面與濟南仍存差距,得分比濟南低約13%。在細分指標方面,濟南上市金融科技企業數量、市值分別約為青島的1.9倍、2.7倍;非上市金融科技企業總注冊資本比青島多出近兩成。在金融科技發展環境方面,濟南信息技術產業、金融業規模等度量產業環境指標表現優秀。
在信息技術產業方面,濟南2020年末境內外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市值是青島的4.7倍,優勢顯著。據青島市科技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總結,目前青島科技企業存在以下薄弱之處:一是規模不夠大,產業生態不夠強,科技研發和產業空間布局較為分散;二是創新創業生態不夠優,特別是缺少專業化、市場化的高端科技服務機構。
在金融業發展水平方面,濟南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達968.5億元,比青島高出12.4%,占GDP的比重為9.6%,高于青島的6.95%。不過在金融業發展方面,青島后勁十足。據最新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顯示,青島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比濟南多出近五成;從2021年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來看,青島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高于濟南的4.7%,未來與其差距或將逐步縮小。
青島與濟南的金融科技競爭力各具優勢。青島作為副省級及計劃單列城市,在金融科技支持力度和宏觀發展環境等方面優勢明顯;濟南作為省會城市,金融科技產業實力強大。目前兩城的金融科技競爭力綜合得分差距很小,皆十分重視發展金融科技并給予較大政策支持,未來在打造金融科技中心方面或將有一番較量。
編輯:萬健祎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