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們有機會利用中國高度數字化的今天,把中國資本市場最基礎的標的資產打造成各種各樣的積木,深深植入中國的深土,使得勞動創業者最大規模受益于今天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化的發展!23日,滴灌通集團創始人及主席、香港交易所集團原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由《財經》(博客,微博)和《財經智庫》主辦的“2021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如此表示。
滴灌通集團創始人及主席、香港交易所集團原行政總裁李小加
在李小加看來,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工作做了近10年,銀行、保險、各種各樣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做了大量嘗試,到目前為止看還不是非常成功。大家對小微企業經過多年實踐后仍然認為,第一風險太高。第二,違約太廣泛。第三,誠信度等各方面都會有很大問題。
他分析,銀行做了大量工作,解決小微企業特別是流動資金的問題,也有很多供應鏈金融等方面的嘗試,但總的來看還是比較困難。主要的問題是信貸產品有內嵌的矛盾,這個矛盾最核心的問題是信貸產品對小微企業來說本身是一個錯誤的產品,對于出資者來說也是一個風險和回報不對稱的產品。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還本付息不能變的情況下,小微企業的融資從信貸產品的角度來講,很容易變成不良。
同時,小微企業信貸的支持只能永遠居于風控這么一個核心的主題,風控到最后規模就做不起來,因為NPL一旦做到3%、4%,即便利息比較高的信貸產品,也很難維持,信貸產品從一種規模性的資金來說,很難徹底解決小微企業的問題,資金方和小微企業都不太合適。
案例來說股權投資應該是小微企業的一條正路,找出一種和小微企業同甘共苦的資金才能成功,傳統的股權來做小微企業的投資很小。李小加稱,在中國僅在工商登記的小微企業的小微生意近兩億,我們問的問題是傳統的資本市場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有沒有可能讓幾十萬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個公司上市,按照傳統的邏輯和運營的方式做是永遠不可能的。所以說,股權市場傳統上市形式解決不了千千萬萬大眾小微企業的需求。
在他看來,信貸產品比較難,傳統股權也比較難,能不能靠互聯網解決?互聯網高度的效率是非常好的,千萬不能否定互聯網數字化的高效。但是還是走了一個比較大的彎路,這個彎路和信貸產品是同樣的問題,就是資金的來源錯了,資金的方向可能也有問題。這些資金核心的特點是一種固定收益產品的特點,承受風險能力比較低。互聯網金融還搞了很多資金用途上的錯誤,包括給消費助貸,特別是給還款能力不足的消費者進行次貸性質的貸款,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如果對小微企業發的是高利貸,這對他們是雪上加霜。
以下為發言實錄:
李小加:謝謝大家,非常高興今天在這里跟大家見面,也非常期望疫情以后大家真正能夠在現場見面。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支持小微經濟賦能勞動創業者。小微經濟對中國經濟貢獻的重要大家都非常清晰,在這里不再贅述。支持勞動創業者,也是共同富裕大戰略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在數字化已經高度普及中國的今天,有沒有可能徹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勞動創業者不能得到有效金融支持這樣長期以來的難題?這是我們為什么想看看有沒有可能把這個螃蟹第一次吃下去。
今天來看,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工作做了近10年,銀行、保險各種各樣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做了大量嘗試,到目前為止看還不是非常成功。大家對小微企業經過多年實踐后仍然認為,第一風險太高。第二,違約太廣泛。第三,誠信度等各方面都會有很大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為什么在國家如此支持下一直到現在沒有完全克服這些問題?今后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現狀?這是我們特別關心想解決的問題。
過去主要在三個方面做了嘗試:第一,銀行體系。銀行做了大量工作,解決小微企業特別是流動資金的問題,也有很多供應鏈金融等方面的嘗試,但總的來看還是比較困難。銀行由于有很多分布式網點,應該離小微企業物理距離上很近,了解應該比較深,為什么一直沒有做到特別有效地全面解決這個問題呢?主要的問題是信貸產品有內嵌的矛盾,這個矛盾最核心的問題是信貸產品對小微企業來說本身是一個錯誤的產品,對于出資者來說也是一個風險和回報不對稱的產品。信貸產品有僵硬的還本付息節奏,為了防止不良,也有很多風控措施。這樣的產品,對于小微企業極其多元風險的程度,偶然因素都可能使它搖搖欲墜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資本金本身就不足,資本金本身沒有的情況下上杠桿是一個挺難的事。而且小微企業自己的經營周期是非常多元、多變的,門口一個小餐館,一旦政府修路可能兩三個月就沒有生意,或者什么都很好,突然一個勞動者家里人生了大病,一下子全家的平衡立即轉到了醫院。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還本付息不能變的情況下,小微企業的融資,從信貸產品的角度來講,很容易變成不良。
從資金提供者來看,這個產品也是比較困難的,小微企業做好了,回報非常高和銀行是沒有關系的,一旦它有問題,所有的不良都在銀行的賬上。這樣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信貸的支持只能永遠居于風控這么一個核心的主題,風控到最后規模就做不起來,因為NPL一旦做到3%、4%,即便利息比較高的信貸產品,也很難維持,信貸產品從一種規模性的資金來說,很難徹底解決小微企業的問題,資金方和小微企業都不太合適。
案例來說股權投資應該是小微企業的一條正路,找出一種和小微企業同甘共苦的資金才能成功,傳統的股權來做小微企業的投資很小,傳統金融市場,全世界的資本市場,做的所有模式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做出一個巨大的信息披露體系,使得投資者在一邊,發行者在一邊,中間有信息的對稱。
信息在傳統資本市場中間的對稱靠大量的中介機構、會計師、律師、估值師,加上監管的背書,各種各樣的年報、季報、月報,各種各樣的公司行為準則的約束,一切都是為了讓信息準確。這就意味著一個上市的公司想在傳統市場上進行股權運作,必須支撐起一個巨大的信息披露體系造成的成本,這意味著全世界上能夠到傳統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無論再想小微企業都一定是必須大的企業,因為它首先要支撐起中介機構和監管機構背書的成本,這就排除了99%以上的真正小微企業、小餐館、小藥店、小酒店、小理發店等,意味著公司必須足夠大。
我們也有很多PE、VC投很多股權投資,但他們投的都是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的企業,一旦成功了就能翻幾十倍、上百倍,他們在到處尋找參天大樹,也只有參天大樹在他們的支持下可以支撐得起巨大的披露體系成本。可是在經濟中間有太多企業,特別是服務型的企業,給消費者直接服務的小企業,這種小的花花草草、小樹小苗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即使成功了也是在生活周期中賺了不少錢,大概一年回本,本來存活三四年的小餐館,有可能存活七、八年,永遠不可能上市,意味著99%的企業無法真正到傳統資本市場上市,傳統資本市場無論怎么努力往下走,最終找到那個有可能變成參天大樹的,還是必須要參加高考的,我們的市場交易所等都是管高考以后的學生。
比如香港交易所做了這么多年就只有2000個上市公司,1000多個有市盈率,每天500多個有交易量,大概200個公司的交易量占了整個交易的百分之七、八十,大概20個公司占交易量的50%。企業越來越向頂部集中,資本市場也就兩三個上市公司,美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也就四千多個上市公司,中國有三四千,日本也有幾千,全世界合起來一萬多個上市公司?墒窃谥袊鴥H在工商登記的小微企業的小微生意近兩億,我們問的問題是傳統的資本市場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有沒有可能讓幾十萬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個公司上市,按照傳統的邏輯和運營的方式做是永遠不可能的。所以說,股權市場傳統上市形式要靠高考的股權市場解決不了千千萬萬大眾小微企業的需求。
信貸產品比較難,傳統股權也比較難,由于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大家說能不能靠互聯網解決?過去五、六年互聯網金融也很發達,供應鏈金融業很發達,也做了不少的P2P金融,這些金融的核心點是希望利用數字化以后的中國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這個嘗試做了不少,今天有些人說一地雞毛,很多朋友認為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覺得不是互聯網本身,互聯網高度的效率是非常好的,千萬不能否定互聯網數字化的高效。但是還是走了一個比較大的彎路,這個彎路和我們剛才講的信貸產品是同樣的問題,就是資金的來源錯了,資金的方向可能也有問題。
來源,首先來的是信貸來的資金,銀行的資金,或者公眾的資金,ABS的資金,這些資金核心的特點是一種固定收益產品的特點,承受風險能力是比較低的,因為他們的增長和他沒關系,但是風險全部落在他們身上;ヂ摼W金融還搞了很多資金用途上的錯誤,包括給消費助貸,特別是給還款能力不足的消費者進行次貸性質的貸款,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如果對小微企業發的是高利貸,這對他們是雪上加霜的。
這幾個辦法,目前看來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覺得有可能解決呢?如果把思路調整,把業務模式調整,把我們對這件事情做一個全方位系統性的重新搭配,我覺得還是有很大可能突破的。
我們的核心發展模式基于兩個觀察:第一,中國的小微企業,特別是各類各量的服務型企業,TOC的企業,都已經高度數字化,特別指的是營業收入的數字化,很少有現金,意味著所有的收入都是有數字化的顯示機制和數字化的抓取手段開始出現。第二,每一個小微企業幾乎都是在某一個生態里面運營,而這個生態都有生態主,把它叫節點企業,最大特點就是在節點企業范圍內的小微企業收入都是經過節點才能到達小微企業賬上,意味著節點企業有數字化的能力直接抓取回報,而不是等錢到企業賬上依賴企業自己的回報意愿和回報能力來決定,已經具有了直接抓取的可能性,我們把它叫ARM,抓手,自動回款機制。小企業的收入是數字化的,小企業的收入又可以通過ARM進行自動回款,如果這兩個能夠合在一起,我們覺得很有可能這件事情就有突破。
因此,滴灌通希望能夠推動大家一起考慮一種新的融資模式,這個融資模式是什么?每筆都是小額的投資,但海量的部署,F在我們想做的投資不是解決它的流動資金問題,主要想解決資本開支問題,或者它的發展問題。滴灌通就是開新店的,跟小微企業一起開店,我們在店里投資,按照這個店的投資成本進行投資,然后進行回報,所以是小額的,既然是小額的,想做大就得做到幾十萬級、幾百萬級甚至上千萬級。
這樣幾百萬級的資金布置怎么做呢?布置下去以后怎么收回來呢?有幾件事情要系統性的擺在一起綜合完成。首先,部署和回收不可能雇幾十萬人天天追賬,或者天天銷售,做鐵軍去地推。因此,我們要利用已經出現的大規模的節點企業的數量和控制范圍。節點企業是誰呢?三類比較典型的:第一類是各種各樣的大平臺公司,點菜的,這些平臺公司都是一單一單的收入直接上平臺,平臺分到小店,因此它是可以抓取的。比如美團、餓了嗎都是這樣的公司,他們都有能力可以做。第二類是大量的加盟商,大量的連鎖店。中國今天的連鎖程度只達到整個零售服務業里的10%,而美國已經到了70%,連鎖加盟的經濟運營模式是極度高效同時又是分散性的,加盟主或者品牌商就是節點企業,要么是所有的訂單從那來的,要么核心的原材料供應是從他們那來的,要么核心的零部件是從他們那來的。所以,這樣大規模大數量的加盟商、連鎖店是一種節點企業的特別表現范圍。第三類是各類的SaaS公司,軟件服務公司,很多VC投他們以后已經燒了很多錢,把全中國的小微企業都連在一塊了,有點像以色列的農業一樣,把每一棵樹用小塑料管連在一塊,這個塑料管里啥也沒有,不賺錢,很困難,我們和他們結合起來,利用他們的節點控制能力和抵達能力把產品推出去,又把錢收回來。所以說,第一個系統方式的組合就是要有一個網絡體系,把錢送下去,把每天的回報收回來。
第二,必須要找到一個非常清晰的適合的產品,這個產品不應該是信貸的,因此不能是以任何信貸形式,哪怕是名股實債的形式,都是不合適小微企業的,必須是股權類的,傳統的股權也沒有辦法做,連工商登記都沒有可能搞多少人登記,一個小店投資幾十萬,連工商登記都做不了。我們這個產品是股權性質的產品,股權性質里最核心的是分紅權,傳統的分紅怎么做呢?上市了以后會計師做賬,做完賬以后告訴你賺了錢。我們不這樣做,我們事先一個一個區域一個節點企業,把傳統的數據找出來以后,確定一個凈收入比例,事先決定好的產品就是一個收入分成的權利,是一個合同,不是一個股權,這個合同權利是什么呢?每天參與分割每天到位凈收益,凈收益是事先確定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小餐館,每天收入的每100塊錢里面有30塊錢是凈收益。比如我們和一個小店主一起投資,我們投70萬,他投資30萬,我們每天三七,我分21塊錢,小店主分9塊錢,等于每天有節點企業把你的回報從你每天的收入中間直接抓取,投資者也抓取,小店主也抓取,直到抓到100萬塊錢的投資全部回來,這時候我們七三反過來了,小店主變成大股東,我們是小股東繼續收錢,他每天繼續收大錢,我們每天繼續收小錢,因為回報已經開始進入良性循環了。所以,產品一定性質是股權,但執行的手段一定是收入分成,而且每天直接扣除。
第三,投資不可能自上而下,一個一個了解這些小店,這些小店數量太多,因此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數字計算型的分配建倉體系,一個個節點企業,一個一個區域,一個一個行業建倉,建倉以后要掛到交易所上市,自行成立一個新型交易所,把每個小企業每天收取的現金流,每天分來的現金都明確披露掛在交易所,這樣每天都有日報,今天收了多少錢,把收的錢和你對這個小店的預估值進行對比,看高了還是低了。根據這樣的表現慢慢決定給節點企業A多配,給節點企業B少配,給節點企業C不再配了。通過一種不斷更新、不斷學習、不斷改進的一種定價和建倉模式慢慢鋪下去。通過每天回來的數據,這個數據不是經營數據,就是每天回來多少錢的數據,這個數據可以慢慢分析哪樣的企業更賺錢,哪樣的企業似乎不行。比如同樣都是煲仔飯的加盟商,發現在Mall里面就比外面的好,我們下一次建倉的時候就不再投入Mall以外的煲仔飯,或者有的行業女店主做的好,男店主做的不好,我們就投女店主等,這是一種建倉體系。
這樣讓每一個小企業的現金流都在每天回報,二級市場一旦有了一定的需求,這個小微企業也有市值了。我非常希望有一天一個理發師,一個農村出來的小伙子開了一個理發店,由于拿了我們的錢,每天我們的回報都在市場上上市,使得他回老家以后,娶媳婦兒的時候說我的市值是125萬人民幣,天天掛在這兒交易,每天都有回報,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使得他也有一種違約的成本,增加他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同時也增加他違約的成本。這是一種新型的方式,一定要把這幾件事綜合起來,地推出去和每天收回來通過一個節點企業的網絡,產品必須是股權性質的產品,但必須每天在收入上直接抓取。抓取一定要每天掛在交易所里,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根據每天的披露形成新的學習機制,進而決定下一次的投資,下一次的建倉,在哪兒不建,在哪兒建,在哪兒多建,在哪兒少建。
總而言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機制,使得成規模、成建制的把海量小額的錢慢慢鋪下去。我們的研究充分顯示,中國的很多勞動創業者,很多能干活的人沒有錢,或者沒有足夠的錢,有錢的人一般都不太愿意干活,我們希望讓愿意干活的人成為一個小的企業主,使得勞動創業者,發不了大財,但能做到小康。一般的勞動創業者,我們研究分析,讓他開一個店是他才能的重大浪費,開三四個店是最好的,因為他可以把家里的人動員起來,而且開三四個店基本都在住家附近充分協調,這樣擴充產能三四倍,當然八、九個店可能承受不了,因此我們幫助小微企業開第二個店、第三個店,一個一個往下開。
大家會說有這么多小企業值得投資嗎?我們的研究是有,數量很大。但是,大家經常容易記住的就是小微企業的風險,小微企業很多不誠信,而且有各種各樣的中國人在社會底層的時候欺詐很多,這確實是事實,但你把正確的產品做到,找到了正確的方式,完全有可能。小微企業,好像大家都覺得風險很高,的確單個投風險很高,可是我們是整體投、批量投,大規模分散風險式的投法,這樣東方不亮西方亮。信貸產品只能接受3%、4%的不良率,否則生意就沒法做了,這是一個極端。另外一個極端,VC、PE投100個企業可能90個失敗,但成功的要翻幾十倍、上百倍,但每一個投的都要求有潛力翻百倍,我們在中間,小企業健健康康就好了,健健康康的小企業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是12個月能回本的,比如很多理發店10個月就能回本,特別是賣卡的,有些小酒店可能三四年才能回本,但另外一個核心的指標是他們的生命周期,回本高的小餐館,不是連鎖的餐館,可能三四年生命周期就完成了。如果成功了呢,自己生意的回報百分之五六十,七八十,甚至百分之百當年回本,有些可能活不到半年就走了。核心的問題是什么呢?你要建倉,建出來的倉,5%、6%的可能夭折了,但剩下的給你帶來的綜合回報,遠遠大于現在資本市場上可能帶來的任何回報,一個江蘇的理發店和一個廣東的小藥店和一個陜西的修車鋪是沒有什么關聯度的,這是真正的投資組合,這是我們將來發展的一個巨大的方向。
大家說這些小企業的數字化能夠適合自動抓取嗎?大家研究一下可以發現,中國數字化的程度非常高。比如美容美發行業,數字化已經高到了它本身就是大規模的收入分成模式,一個師父帶了幾個徒弟開個理發店,小區一增長了,人數增加了,新樓建起來又開第二個、第三個,一般是徒弟自己想出去開,沒有錢,師父給一點錢,同時可能把師父的客戶拉過去,師父怎么能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影響呢?同時還愿意給錢徒弟開小店呢?他們都是收入分成的,而且他們都不相信對方,因此都在軟件系統里,一旦支付完成互相就支付了。包括洗頭的小伙子小姑娘都不是計件工資的,計件工資一個客戶一筆錢進來當場分到個人的賬戶,所以這個體系是非常非常清晰的,我們既然是投資方多加一個分賬的體系而已。比如修車,很多修車工人是干活的,沒有錢,小店里做零部件的庫存,零部件都在各種各樣的生產商里面,有一個加盟主進行全方面的調配,因此錢都是統一收到中央,中央把錢發放過來,如果我們是投資者,從中自動扣取一部分。
中國的數字化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可以建設新型高度分散化的,沒有特別大相互聯系性的小額的海量的融資模式,同時能夠讓他們上市,能夠讓他們成為一個新型的資本市場的基礎資產、基礎標的,這個標的就像我們建積木一樣,把基礎做的很標準化,將來由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可以對積木進行各種各樣組合的建設,建航空母艦、大樓都可以,有些人愿意做債,有些人愿意做股,在上面自己分層,但底部都是一個個幾乎接近現金流的,投資不付溢價的,不付多少倍的收入,多少倍的市盈率,沒有這個,投100萬就是100萬,回錢就按100萬回錢,將來有了二級市場以后,二級市場的人可能會把愿意把這個錢全付出來,這樣就形成了流動性和組合建設的可能性。所以,希望我們有機會利用中國高度數字化的今天,把中國資本市場最基礎的標的資產打造成各種各樣的積木,深深植入中國的深土,使得勞動創業者最大規模受益于今天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化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希望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是希望在10年內我們能夠讓100萬個小微企業主做到100萬的年利潤,同時幫助他們1000萬的員工,達到每年的收入至少要在10萬元,同時能夠惠及一億相關社區人口,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這件事情聽上去好像不那么難,做起來不容易,魔鬼都在細節中,我們已經全面鋪開,把國際的資本帶進來,不要國際的散戶參加,直接投入中國的深土。今后我們的模式成功了的話,中國的資本、中國機構的資金也可以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投資,希望能夠得到成功,但我們需要各方各面的支持,也非常期望和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們合作。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