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正在中國南海邊的這片沃土上譜寫出“一國兩制”新篇章。2020年,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2%的經濟總量。2021年,大灣區發展全面升級提速。在南海之濱、珠江兩岸,一個擁有巨大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加速形成。
2021年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于11月5日在深圳羅湖隆重召開。大灣區論壇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自2019年發起主辦,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報道共同承辦,來自政府機構、學術界、金融界、產業界等領域的重磅嘉賓齊聚一堂,圍繞“新時代 大未來:互聯互通提速下的大灣區創新進階”的主題,發表精彩的演講和深入的討論,會上金句頻頻。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論壇還首度亮相香港的年度金融盛事“金融科技周”(HKFW)活動,并見證了南財集團與騰訊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領先智能化數據中心與財經云平臺。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與江門市大灣區辦簽訂框架協議,推動江門深度融入大灣區建設。
新使命,大未來
隨著橫琴和前海兩個深度合作區重大改革方案相繼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勢將承載著全新的使命,迎來更大的發展契機。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常委、羅湖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副書記左金平指出,羅湖將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的總目標,堅持產業引領、服務升級,強化交通、交流、消費三大樞紐地位,推動落戶發展能級躍上新高度。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副總編輯、21世紀報系總編輯鄧紅輝在致辭中表示,過去一年,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債券通南向等政策落地,深圳在香港首發50億人民幣債券受到熱捧,深港兩地政府9月份簽署了四個合作協議,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彰顯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和高質量發展已進入更高層次。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強調,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香港將繼續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并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大循環的“促成者”,從而大大貢獻及受惠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作為世界灣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逢其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視頻演講中提出,大灣區最大的后發優勢,是從原來的“一國兩制”,兩個關稅區,三套不同的法律和貨幣體系,通過標準和規則對接,把原來的擁堵變成暢通出口。
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副院長吳士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科研及資本等關鍵生產要素的聚集優勢恰好是海南自貿港現階段面臨的“短板”,這為兩地通過互聯互通從而創造出資源與要素“1+1>2”的放大效應留下了空間。他提出,以“瓊州海峽通道工程”為抓手縮短“區”“港”地理空間距離,推進海口、湛江、北海三城產業港口互聯互通、臨港經濟聯動,以及對接RCEP、CPTPP,倡議“環南海經濟合作圈”。
抓住雙碳和金融科技機遇
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已成為近期熱門話題。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表示,大灣區有條件、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碳市場“先行先試”。金融機構可抓住“碳機遇”,借助大灣區碳市場來推動碳金融創新產品,在推進實現“雙碳”目標中擔任重要角色。
香港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總監周文正認為,在大灣區際遇下,現在正是將內地科技應用的領先優勢和香港國際化市場結合的企業。只要兩地緊密合作,推動金融科技的跨境應用,定能締造雙贏局面。
5日下午還分別舉行了“大灣區金融創新論壇:金融互聯互通大時代”和“大灣區科技與產業創新論壇: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兩場平行分論壇,以及在線上舉行了“香港Fintech Week圓桌:跨境理財通下的新機遇”。大灣區金融創新論壇上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研究報告2021》。
(作者:李瑩亮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