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工業信公開征求對《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1年本)》(征求意見稿)(下稱《規范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1年本)》(征求意見稿)(下稱《管理辦法)的意見,進一步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
《規范條件》提出,鋰離子電池企業及項目應符合國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管理、安全生產等法律法規要求。
《規范條件》還明確,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若要掌握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動權,作為核心的鋰離子電池產品競爭力無疑是關鍵。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就明確提到,將實施電池技術突破行動。專家表示,應做好鋰電池產業激烈競爭的準備,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尋求新的應用場景空間。
(截圖來源:工信部官網)
需求加大,近期鋰電池企業持續擴產
今年以來,工信部多次發聲提及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保持樂觀。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在此前表示,綜合國內外經濟形勢來看,2021年我國汽車將保持穩中向好發展。全年汽車總產銷量有望實現小幅增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將實現高速增長,預計達到200萬輛左右。
新能源車行業的高速發展,也使得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的電池需求持續擴大。11月17日,中信建投研報指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需求快速增長,預計2021-2022年鋰需求分別為61萬噸和80萬噸,缺口分別為4.3萬噸和5.7萬噸,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超預期,上游鋰資源擴張速度難以滿足下游電池材料需求。
就在近期,多家鋰電池企業都有擴產動作。11月4日,億緯鋰能(300014,股吧)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荊門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投資協議》,公司及其子公司計劃在荊門市掇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21億元,征地約3000畝,建設年產152.61GWh的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86.11億元,已建成年產28.5GWh動力儲能電池產能。在建及新建投資219.1億元,建設年產124.11GWh動力儲能電池產能。
11月5日,寧德時代(300750,股吧)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貴州省貴安新區投資建設貴州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制造基地一期項目,項目總投資不超過人民幣70億元。公告還稱,公司本次投資建設生產基地事項將進一步完善公司產能布局,滿足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和市場拓展的需要。
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
為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健康發展,工信部制定并發布《規范條件》,對鋰離子電池產業布局和項目設立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鋰離子電池企業及項目應符合國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管理、安全生產等法律法規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規劃及布局要求,符合當地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等要求,滿足“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
二、在規劃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以及國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禁止建設工業企業的區域不得建設鋰離子電池及配套項目。上述區域內的現有企業應按照法律法規要求拆除關閉,或嚴格控制規模、逐步遷出。
三、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此外,《規范條件》還要求,鋰離子電池企業應具有鋰離子電池行業相關產品的獨立生產、銷售和服務能力;研發經費不低于當年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鼓勵企業取得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主要產品具有技術發明專利;申報時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于當年實際產能的50%。
推動鋰離子電池技術突破
實際上,《規范條件》不僅提出了產業布局要求,還對鋰離子電池的工藝技術和質量管理提出要求,并明確了電池和電池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產品性能。
《規范條件》還鼓勵企業在產品前端設計增加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健全鋰離子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綜合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資源綜合管理。
以《規范條件》的要求來看,鋰離子電池企業并非不被允許擴大產能,而是應該在保障生態環境、節能管理和生產安全的基礎上,以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為導向來擴大產能。
若要掌握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動權,作為核心的鋰離子電池產品競爭力無疑是關鍵。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就指出,中國通過早期政策驅動快速起步,目前已建立起全球最為完善的電動化供應鏈,尤其鋰電池及關鍵原材料(包括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熱管理、上游設備、金屬資源及加工等細分行業格局逐步清晰,并已備全球競爭力、實現海外供應。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就明確提到,將實施電池技術突破行動。開展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膜電極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強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系統短板技術攻關,加快固態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中國化學(601117,股吧)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應做好鋰電池產業激烈競爭的準備,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尋求新的應用場景空間。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