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在冬殘奧會的賽場上,視障運動員活躍于高山滑雪等項目、完成許多視力正常的人都無法完成的動作。這類比賽中,領滑員不容忽視,他們是運動員的“眼睛”,帶領他們飛馳雪場。
德國高山滑雪的領滑員葆拉·布倫策爾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說,她跟運動員內米·里斯陶一起訓練三年半了。她們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參加北京冬殘奧會,她們跟整個德國冬殘奧團隊一起進行訓練。每年的8月底到次年3月、4月,她們會去瑞士、奧地利等地方訓練。
在滑雪道上,內米會一直聽葆拉的指示,但是在滑雪場外,她們是最好的朋友。這并非一直都很順利,她們也有艱難的時刻,但她非常享受帶著內米在雪上飛馳。
作為一個專職領滑員,葆拉覺得最困難的是她需要同時完成許多任務。首先領滑員必須非常擅長滑雪,其次在領滑時,他必須觀察周圍,有時要詳細描述周圍的事物,給出指示。同時,他還要經常回頭檢查和運動員之間的距離等。
葆拉認為,通過參加冬殘奧會,內米展示了殘疾人的強大和勇敢。有些視力正常的人都不會滑雪,但她做得到。她也是葆拉學習的榜樣。無論是滑雪還是日常生活,她能做到很多視力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一直激勵著葆拉。這也不局限于內米,冬殘奧村的所有運動員都很勵志。這里所有運動員都非常特殊,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大放光芒。
另外,葆拉說與殘疾人相處時不用害羞或害怕,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對待他們,其實很多殘疾人都會開自己的玩笑。閱讀全文>>>
連續兩天,我國高山滑雪運動員張夢秋總共收獲1金1銀。因為身體原因,張夢秋學一個動作可能比別人多花兩三倍時間,但是憑借不服輸的勁頭,這個河北女孩站上了冬殘奧會最高領獎臺。
張夢秋慶祝奪冠。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2021年她在全國第11屆殘運會高山滑雪項目比賽中獲得大回轉、回轉和全能項目金牌。賽后,張夢秋曾表示:“我的夢想就是站上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的最高領獎臺。”
為了夢想,在備戰北京冬殘奧會期間,張夢秋增加了訓練量。據介紹,她每周會有6天時間訓練,每天在雪道滑行6個小時。為了備戰,張夢秋每年在家里待的時間也比較短。“每年三四月份雪季結束后才回家一次,每次在家待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去年她在家只待了7天就回到隊里,這也是她在家里時間最短的一次。”張夢秋的母親說。
3月6日的比賽中,當張夢秋滑過最后一個彎道沖向終點時,現場觀眾、志愿者、記者都發出了歡呼聲。張夢秋獲得了中國高山滑雪項目的首枚金牌,實現了在北京站上最高領獎臺的目標。賽后,張夢秋表示“在家門口拿到金牌非常開心和激動”。看著手里的“金容融”,張夢秋說:“非常好看,我喜歡金色。”閱讀全文>>>
鎖定冠軍的瞬間,遠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圍在電腦前關注比賽的父母和親戚朋友一起歡呼吶喊。“為夢秋感到高興,終于圓夢了,她的夢想就是站在最高領獎臺上。”從沒有滑雪基礎到站在冬殘奧會最高領獎臺上,張夢秋的母親高立敏表示,孩子表現很好,已經非常成功了。
“等她回來,給她做最愛吃的,和親朋好友一起為她慶祝一下。”高立敏說。
按照賽程,張夢秋還將參加高山滑雪女子全能、大回轉和回轉項目的比賽。母親高立敏隔空鼓勵女兒,“還有3場比賽,希望夢秋再接再厲、比出水平,繼續為國爭光。”閱讀全文>>>
“雙碳”是近年的熱點話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就“雙碳”提出多項具體任務。如何在“降碳”同時確保經濟發展?“碳排放大戶”交通領域如何突破?如何將“碳達峰、碳中和”的大目標化解為每個人的小目標?
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降碳”的一大途徑,但是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彭應登表示,短時間內完全替代是不現實的,因為風光電是不穩定的。
在西部地區調研時,彭應登發現,可再生能源發電需要配合火電調峰電站。調峰電站輸出約60%的火電,可再生能源發電約占40%,這樣才能形成比較穩定可靠的電力輸出。 他說,未來一方面要提高儲能技術,另一方面要有必要的配套調節性電站。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要有穩妥規劃,不能冒進。
交通是產生碳排放重點領域之一。據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部門主任劉岱宗介紹,私人小客車的萬人公里碳排放是軌道交通的7倍。他認為,推動“雙碳”目標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需要探索一些機制來推動消費行為的變化。
他說,歐洲開始計劃把碳稅融入消費稅中,商品價簽上除了要標明價格,還有它的含碳量。“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會選擇更多低碳的、價格更便宜的商品,對于交通領域,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推動公眾出行習慣的轉變。”
他提到為了讓公眾轉向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國內一些地區正在推行碳普惠的激勵措施,比如北京Maas平臺,市民通過綠色出行可以積累碳匯,由平臺企業進行收集統計并出售給相關企業,所獲得的收益將全額返還給市民,可用積分兌換地鐵充值卡等小禮物。閱讀全文>>>
教育是關乎千家萬戶和國家未來的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哪些教育發展新信號?新京報記者邀請多位人大代表及專家進行解讀。
對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國有2.9億在校學生”,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認為,我國受教育人口在不斷增加,大概占到了總人口的1/5左右,體現了國家學習型社會建設在不斷推進,教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曾天山看來,教育不僅是針對青少年,更是面向全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關系會越來越緊密,緩沖就業壓力,提高勞動者素質,讓勞動力釋放潛能,從這個角度看,教育起到經濟 “蓄水池”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受訪者供圖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以及“依據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指出,“常住人口”是個非常關鍵的信息。
周洪宇解釋稱,此前各地政府配置教育資源(學校、教師、設備等)是依據當地戶籍人口規模。但大量的流動人口成為該地的常住人口后,還按照戶籍人口規模來配置教育資源是不夠的,難以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也能夠就近入學,沒辦法做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而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各地以常住人口規模來配置教育資源,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勇。受訪者供圖
另外,對于全面落實教師工資待遇這一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說,《政府工作報告》開出了三個“藥方”,即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培訓與待遇保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閱讀全文>>>
編輯 李佳蓉 侯韻佳 校對 王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