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俊
編 輯丨陳磊
伴隨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國登記在冊市場主體也突破1.5億戶。如何持續激發1.5億市場主體活力,成為中國經濟2022年發展的關鍵因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帶來了不少關于保障市場主體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法律體系建設相關提案。他建議,保障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立法,將“破產重整”的內容從破產法中獨立出來,并結合金融市場與并購重組的實踐形成統一的“破產重整法”。
并且,建議推進制定《民營企業法》,將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政策與精神法定化、具體化、落實化。
將“破產重整”單獨立法
維護市場主體權益
《21世紀》:今年你提出要保障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立法,有何考慮?
呂紅兵:從法律對市場主體的意義而言,應“全程”立法、行“全面”覆蓋,即從市場主體“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都應有法律法規的規范、引領和保障。總體而言,我國目前有關市場主體“生”的規范相對健全。
《市場主體登記條例》今年3月1日起施行,基本解決了與新時期市場主體發展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比如,登記管理法規體系比較零亂,不利于為市場主體提供清晰的指引;制度規則不統一,制度規則的系統性、科學性有待提升;內容相對滯后,不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等。
市場主體的“死”與“生”一樣,同樣具有法律后果和責任意義。2006年通過的《破產法》為規范企業破產程序,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俗話說:“不破不立”。從企業運營過程來看,“破”不是目的,“立”才是宗旨。因此,“破產重整”應當成為“主角”,作為“重點”。目前作為破產法中的專章,“破產重整”相關內容還是非常單薄,并不能完全適應目前市場上企業并購重組、破產重整的現實需要。
《21世紀》:你的提案中提到將“破產重組”單獨立法,這是出于何種考慮?
呂紅兵:上面提到,目前法律中“破產重整”的內容已不能適應目前的現實需求。過去談到破產企業,往往是普通的企業,而現在涉及有可能破產的企業,往往是上市公司或者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或者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在此過程當中,涉及到破產法與證券法,特別是與證券法中的中小投資者保護制度、違反證券法規的實際控制人或董監高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的追究機制等問題的關聯性,需要統籌協調、綜合把握,平衡保護債權人權益與保護投資人權益的關系。
從這個角度而言,法律規范的不系統、利益平衡原則的不明確,構成了企業破產和市場主體退出的痛點和難點。
因此,我建議將“破產重整”的內容從破產法中獨立出來,并結合金融市場與并購重組的實踐形成統一的“破產重整法”,其目的是將重點放在重整本身。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均衡保護公司利益或者說投資人利益,這對維護市場主體權益、保障員工勞動就業、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等等都有現實意義。
此外,采用“提取公因式、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強化從組織形式與法律責任角度的立法。依據民法典中有關法人、營利法人、非法人組織的相關規定,統籌制定“企業基本法”,突出以營利為目的的自然屬性,并強化企業產權保護;同時以此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法、集體所有制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的“一般法”,并對上述這些“特別法”作出系統化的修訂。
應加快轉移支付制度立法
《21世紀》:今年你提案建議研究制定《民營企業法》。提出該建議是出于哪些考量和依據?
呂紅兵:我們注意到,1978年至2020年,中國GDP增長了39倍,民營經濟貢獻了“5、6、7、8、9”,即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民營企業已經達到4000多萬家,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推進制定“民營企業法”是長遠之計。因此,建議推進制定《民營企業法》,將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政策與精神法定化、具體化、落實化。
《21世紀》:你的提案對“共同富裕”的關注度很高,其中提到強化與二次分配相關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能具體解釋一下其中考量嗎?
呂紅兵:對于二次分配相關的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稅收法律制度。
完善稅收制度,直接稅改革是重中之重。應適時依法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目前我國有關稅收優惠的規定繁多,分種類、按行業,因時、因地,長短不一、對象各異。應出臺統一的“稅收優惠法”,對各類稅收優惠,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的所得稅優惠,做出更高層級、更為穩定、更加長遠、更有預期的法律規定。
其次,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我國社會保障的內涵被大大地豐富了。在住房保障方面: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考慮盡快制定住房保障基本法。在公共衛生方面:在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基礎上,適應構建強大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需求,制定公共衛生基本法。在公共教育方面:應當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統一制定公共教育基本法。在公共文化方面:應突出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主題,制定統一的公共文化基本法。在公共法律服務方面:應出臺公共法律服務基本法。
再次,應加快轉移支付制度立法。目前我國只有一個由財政部制定的屬于部門規章的《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法律上層級顯然不高,實施隨意性明顯過大。因此,應制定“轉移支付法”,明確轉移支付的目的、原則、方式、資金用途;強調轉移支付須與各級政府預算同步,實行預算管理;規定相關項目公開制,接受社會監督;確立專門中央轉移支付管理機構等,從而提升轉移支付的規范性、效率化。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林曦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