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一名拿到登機牌的醫療隊隊員準備登機安檢。近日,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隨著多家方艙醫院的休艙,各地援滬醫療隊陸續離滬。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國家衛健委23日表示,近期,全國疫情整體呈現穩定下降態勢。近一周以來,全國每天新增本土感染者已經降至1200例以下,波及范圍進一步縮小。
■ 焦點
上海已連續8天每天新增感染者低于千例
5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介紹,近期,全國疫情整體呈現穩定下降態勢。近一周以來,全國每天新增本土感染者已經降至1200例以下,波及范圍進一步縮小。
當前,上海疫情繼續整體向好,新增報告感染人數持續下降,已連續8天每天新增低于1000例,但是防反彈壓力仍然較大,個別點位和社區風險仍有波動,疫情防控成果仍需進一步鞏固。
北京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發病例交織,局部地區和重點人群仍有感染傳播風險。四川廣安鄰水疫情處于波動下降期,疫情傳播風險較前期有所降低。天津、吉林近期有聚集性疫情發生,需加快檢測和風險點位排查。河南、安徽、江西、遼寧等地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疫情形勢趨于平穩。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我國現有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連續27天下降,但又有新的本土聚集性疫情發生,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對此,雷正龍介紹,國家衛健委將繼續指導各地科學精準防控,聚焦聚集性疫情處置,強化早期防控能力,健全完善分類救治體系,繼續推進疫苗接種等各項工作,努力以最小范圍、最短時間、最低代價控制住突發疫情,堅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60歲以上老人新冠疫苗接種覆蓋人數達2.29億
米鋒表示,要以老年人為重點,有序推進新冠病毒疫苗同源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雷正龍介紹,截至5月22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37109.6萬劑次,接種總人數達到128894.7萬,已完成全程接種125487.5萬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1.42%、88.01%。完成加強免疫接種77138萬人,其中序貫加強免疫接種3589.6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覆蓋人數達到22918.7萬人,完成全程接種21723.2萬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老年人口的86.8%、82.3%;完成加強免疫接種16690萬人。
加強定點醫院建設滿足重癥患者救治需求
米鋒表示,要健全完善分類救治體系,建立梯度收治和雙向轉診機制,提前規劃準備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集中隔離點等,避免醫療資源擠兌。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為了保證重癥患者的救治,首先要加強定點醫院建設。國家衛健委要求各地在確定定點醫院時,一定要選擇綜合能力強、救治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醫院。同時,考慮到重癥的發生上,有一些患者既有新冠肺炎感染,還有多種基礎性疾病,也要求定點醫院適當增加ICU床位資源,配足配齊重癥救治的設備設施和醫療力量,提高醫務人員救治能力。
其次,要規范化診療。現在診療方案已經修訂到第九版,一些新藥物研發審批后,也及時納入診療方案。現在要求各地在救治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第九版診療方案進行救治。一方面,堅持救治過程中關口前移,特別是對看似是輕癥但是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加大預警指標的監測。同時中西醫并重,注重“一人一策”、多學科診療。另外,對于患者加強心理支持、營養支持以及相關對癥治療也非常重要。
回應1
建設方艙醫院絕不是疫情嚴重的信號
郭燕紅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建設方艙醫院絕不是疫情嚴重的信號。
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更快、傳染性更強,感染者病情總體比較輕,還有一定比例的無癥狀,因此,在短時間內,感染者數量會大幅增長。第一時間收治感染者是切斷傳播途徑的手段。為了最大限度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統籌好疫情防控和正常醫療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積極構建平急結合的醫療救治體系,采取分類救治。根據奧密克戎的特點,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收治到方艙醫院,進行臨床觀察、治療、防止進一步傳播。對于普通型、重癥,有風險因素的感染者,收治到定點醫院,降低病死率和感染率。
方艙醫院依托的是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各地要按照平急結合的原則,常規準備或改造一定數量的基礎設施,確保一旦有疫情發生,能夠24小時內轉化為方艙醫院投入使用。這些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要做好布局的改造,包括必要的水、電、廁所、淋浴、通風通道等,同時儲備一些病床單元、醫用物資、防護物資并準備好相應的醫務力量,并安裝鋪設好醫療信息系統,一旦發生疫情的時候,可以很短時間內轉換為方艙醫院使用。另外,方艙醫院不僅為應對新冠肺炎,在應對傳染病疫情以及其他大規模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時,這些設施依然可以發揮原有的作用,只是在需要的時候短時間轉換為方艙。
回應2
出現假陽性不意味核酸檢測對奧密克戎敏感性下降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近期出現了多例核酸假陽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否意味著核酸檢測對奧密克戎敏感性下降?
郭燕紅回應,實驗室可能因為實驗過程、操作等問題出現假陽性。由污染導致的假陽性,污染來源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擴增產物的遺留污染,在大規模核酸檢測中,由于樣本量大、我們采取的又是“停人不停機”的連續工作方式,在每輪擴增檢測之間的清潔有可能不到位,也無法保證每個擴增管都是密閉的,就有可能造成假陽性;另外,在樣本檢測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交叉污染,比如說陽性樣本或所用的質控品污染了本來是陰性的樣本,因此造成假陽性。此外,還有個別實驗室、包括技術人員,沒有嚴格按照規定工作程序操作,也會造成假陽性的結果。
這些情況都不意味著核酸檢測對奧密克戎的敏感性下降了。目前,核酸檢測依然是檢出新冠病毒的關鍵的技術手段。
回應3
常態化核酸檢測要據當地防疫需求決定 不能“一刀切”
米鋒表示,要完善常態化監測機制,省會和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方便群眾就近就便進行核酸采樣。開展核酸定期檢測,重點行業和人群加大檢測頻次,提高早發現能力。要努力在群眾基本醫療和生活不受影響情況下控制疫情,依法依規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不搞簡單化、“一刀切”。
郭燕紅也表示,常態化核酸檢測要根據當地疫情防控的需求來決定,絕對不能“一刀切”。目前,國內有多個城市和地區陸續探索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比如杭州、上海已做了“采樣圈”布局,深圳、大連、合肥和江西、湖北的多個城市也都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些城市都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布局核酸采樣點,讓市民能夠就近就便進行核酸檢測,同時又不擠占醫療機構的檢測服務。特別是有些地方通過聯合采購核酸檢測試劑等耗材,壓低了檢測成本,降低了檢測價格,促進了常態化檢測工作有序開展。
郭燕紅表示,在疫情防控中立足于“防”是成本最低的,只有立足于“防”,減少病例發生、減少波及范圍,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個穩定環境下運行。所以,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鐘核酸“采樣圈”,主要是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的城市。在頻次上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時檢測一次,具體檢測頻次也要當地根據疫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防控的需要來因時因勢確定。
新京報記者 戴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