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剛剛站穩3300點,繼續上攻需要催化劑。今日政府工作報告的一系列定調,消除了穩增長政策的不確定性,給市場吃了定心丸,股市有望開啟新一輪上行攻勢。
先回顧下前兩個月的市場主導邏輯。
1月份,復蘇強預期主導,疊加外資快速流入,A股經歷了非常順暢的上漲,主要板塊均有不同漲幅,賺錢效應非常好;2月份,受節后復工節奏影響,預期先弱后強,疊加外資流入放緩,A股W型震蕩,持股體驗較差,行業層面,TMT(ChatGPT主題投資)和上游資源(2月下旬二手房回暖,開工進度超預期)板塊有超額收益,其他行業表現一般。
經歷過2月的震蕩調整,前期快速上漲積累的賣出壓力釋放,盤面籌碼充分換手,為新一輪上跳完成蓄勢。
蓄勢之余,還需要催化劑。3月可期待兩大催化,一是基本面的持續復蘇,二是兩會穩增長政策密集出臺。兩大催化之下,3月A股大概率蓄勢向上,帶來新一輪賺錢行情。
基本面來看,自2月下旬起,高線城市二手房超預期復蘇,開工鏈快速回暖,出行鏈持續修復,出口也表現出韌性,經濟復蘇勢頭向好,關于經濟復蘇節奏的市場分歧被彌合。在此背景下,“強預期”重新主導市場交易,帶動上證指數于3月初站穩3300點。
政策面的催化,在于彌合市場關于后續政策力度的分歧,消除不確定性,為指數層面的新一輪上漲掃除障礙。
關于兩會政策,此前市場一直存在“高質量”與“穩增長”兩種看法。前者認為,著眼于高質量發展,政策端或強調靠經濟內生動力自然修復,刺激力度大概率低于市場預期;后者則認為,當前經濟復蘇不穩,市場仍需要強力政策呵護,“穩增長”是“高質量”的前提,不應低估政策力度。
有分歧,對股市行情就有壓制。這種分歧,源于各自角度不同,很難靠邏輯推理彌合,只能靠事實本身說話。
從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政策端并未在“高質量”與“穩增長”之間二選一,而是兩個都要。其實,“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是政策端的一貫訴求,有些政策著眼于短期,有些則可著眼于中長期,二者之間并非不可調和。
博弈兩會期間政策刺激力度,無非是從GDP增速目標、財政貨幣政策表述、地產政策表述等方面尋找蛛絲馬跡。
先看看GDP增速目標。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3年GDP增速目標定在5%左右。5%在市場預期之內,雖未超預期,但屬于可以接受的目標,有望對市場信心會產生較好的托底效果。
所謂“經濟搭臺、股市唱戲”,股市短期漲跌主要靠市場情緒,情緒背后反映的是對經濟發展的預期。只有在經濟趨穩的背景下,市場預期才不會劇烈波動,各類交易邏輯和市場主線才能有序展開。2月份市場的回調,很大程度上就是當估值修復至合理偏低位置后,市場對于經濟復蘇的節奏和高度產生分歧,分歧之下,輪動加速、震蕩加劇。
5%的增速目標,相較于2022年的低基數而言,并不算激進,符合市場關于經濟弱復蘇的預期。從投資的角度看,弱復蘇好于強復蘇。一則,弱復蘇意味著復蘇具有可持續性,2024年更值得期待,給予市場預期更大想象空間;二則,弱復蘇意味著短期內通脹不會成為主要問題,貨幣政策大概率能夠保持合理充裕,有利于資本市場的行情表現。
財政貨幣政策表述,仍然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即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這種提法的彈性空間較大,更多地還是相機抉擇,圍繞經濟發展目標,經濟內生動力強一些,政策就弱一些,反之,經濟內生動力弱一些,政策就強一些。不會有盲目的刺激,也不會有刻意的緊縮。
地產政策方面,強調要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表述上沒有新意,預計政策端仍要觀察復蘇情況,相機抉擇。若地產回暖可持續,且成功從二手房向新房傳導,從高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傳導,那么,再出臺強刺激政策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反之,若地產持續回暖被證偽,后續地產政策仍會持續出臺,直至地產企穩。
兩會期間,本輪地產復蘇仍在觀察窗口期,大概率不會有強刺激的表態,但不表態不代表不會表態,只不過時機未到罷了。
綜合來看,在外需確定性回落的背景下,當前經濟復蘇不穩,政策端有強烈的“穩增長”訴求。投資者不必關心政策說了什么或沒說什么,“穩增長”的目標就在那里,只要確保達標,又何必計較每一項措施的強弱對比呢?
回到股市行情。3月的基本面大概率延續向好趨勢,政策面也不會成為利空因素,且大概率會出臺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在此背景下,市場主導邏輯大概率從2月的“弱預期、弱現實”走向“強預期、強現實”,現實基本面與市場預期的相互強化,有望推動市場迎來一輪漲幅較大的指數級行情,上證指數上探3400點,亦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300033)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眾號“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封面圖來自壹圖網。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星圖金融研究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