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盤點】
中國算力芯片技術自主化能力有待提升。要通過產學研用結合,通過產業鏈內部企業成立技術聯盟聯合研發的方式來突破算力芯片的技術瓶頸。
盤和林
日前,國際數據公司IDC、浪潮信息(000977)、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聯合編制的《2022-2023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報告》對全球具有代表性的15個國家進行深入剖析,認為中國在算力領域已經居于全球領跑者位置。
算力有多重要?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已經30多年,在這30年的前20年,所有的創新都圍繞互聯網的連接屬性展開,無論是門戶網站、社交媒體,還是電商,其應用的核心就是通過網絡效應來連接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通過連接來實現創新,從而激活經濟發展動能。可以看到,在前20年里,能夠更好實現通信連接的國家,往往能夠在數字經濟領域遙遙領先。然而,最近10年來,我們發現,連接功能帶來的紅利已經基本消失。大部分人已經納入到互聯網連接當中,很多APP的用戶數量已經見頂。有人說,數字經濟會因此陷入停滯,似乎可以佐證這一點的就是,2017年是最近10年智能手機銷量的頂峰,之后的2017-2023年,智能手機銷量再也沒有回到2017年的峰值,這基本預示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結束。
然而,現實中數字經濟規模還在不斷壯大。《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樣本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50.2%,預計未來2026年將超過56%,數字經濟在各國經濟中的支柱地位還在不斷加強。那么是什么支撐了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呢?如果不是互聯網的連接,那么就是另外兩樣東西:其一是數據要素,通過數據來訓練AI算法,通過大數據和AI來實現精準化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其二是算力。最近十年的創新,包括區塊鏈、無人機、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MR等,這些數字技術應用底層都需要算力作為支撐。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算力的高度,決定了這個國家數字創新的發展高度。
中國早已發現了算力的重要性。互聯網企業抓住云計算發展的風口,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算力設施建設,中國掀起了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的浪潮,2022年中國整體IDC業務市場總體規模達到3012.7億元,而2017年規模不足1000億元,2015年只有約500億元。而2022年2月,政策面也開始推動東數西算工程,算網融合使得通信網絡和算力的契合度不斷提升。正是企業和政府不斷推動算力基礎設施的發展,才奠定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導者地位,才讓中國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發展進入新的快車道。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算力供給存在的問題:
其一,中國算力供給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已經建設了大量IDC,為什么還要推進算網融合和東數西算?原因很簡單,以企業需求布局的算力,并沒有和通信網絡結合,缺乏整體規劃的支持,算力中心布局的合理性不佳。比如云計算企業都在東部,所以都會在東部布局算力,但東部的能源價格、地價都很高,從而導致算力成本高企。所以,東數西算、算網融合等政策的目標是優化算力結構,從算力分布上進行優化。當然,除了算力分布優化,中國也需要對算力供給結構進行優化,之前算力供給多是IDC互聯網數據中心,但當前新興應用需要的是高性能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比如生成式AI的發展,比如大數據技術。優化算力供給正在推進,刻不容緩,優化算力分布和結構,是中國算力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關鍵,是中國算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其二,中國算力芯片技術自主化能力有待提升。要通過產學研用結合,通過產業鏈內部企業成立技術聯盟聯合研發的方式來突破算力芯片的技術瓶頸。當前算力芯片的大頭是GPU,國內雖然有AISC和FPGA等定制化算力芯片,但當前算力領域需求量最大、單價最高的還是通用算力芯片GPU。生成式AI成為當下的數字技術熱點,但生成式AI就是通過GPU堆出來的。有消息稱,為發展ChatGPT,微軟的azure云用3萬張A100搭建了智算中心,且還在為此不斷加大投入。而中國要加入到生成式AI和大語言模型競爭,必然是需要在算力芯片上尋求實質性的突破,也要在算力芯片應用生態上尋求實質性突破。
綜上,中國算力基礎設施已經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算力也是當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前算力已經開始對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產生影響。《報告》指出,全球計算力水平TOP5的行業是互聯網、制造、金融、電信和政府。制造行業首次超過金融行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實融合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而制造業對算力需求的提升,恰恰契合了當前中國數實融合的大趨勢。未來,中國基建的重點將不再是鐵路、公路等傳統項目,因為存在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而算力、通信基礎建設投資的邊際效益、社會效益依然很高,故而有理由相信,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大算力基建投入,并對算力結構和分布繼續優化,推動算力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研究員)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