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支持,《財經》、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論壇主題為“探尋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金融專業人士、中金公司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朱云來表示,從歷史上看,往往比較先進的國家會比較開放,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中國也應該繼續面向開拓世界市場,“盡管各國都存在保護主義與風險審查,我們至少要談判去參與,不能輕易放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此外朱云來認為,能源轉型提供了新的發展動能轉換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和導向。他指出,根據計算顯示,光伏發電可以替代傳統火電煤電,現在雖然代價可能還比較貴,但長期成本下降仍有較大空間,而且為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保護青山綠水,這個錢也有必要投。
金融專業人士、中金公司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朱云來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朱云來:新增長動能在哪里?近年來大家都在談經濟增長,關心經濟發展,試圖找到最好的推動辦法,這個很重要,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應有一個對經濟長期增長的框架性理解,比如我們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每年將近10%,但我們是否留意到同期我們的經濟總資產擴張規模?我們做過一個國家資產負債表方向的系統性分析,國家總資產概算下來發現過去10余年資產的增長速度是年產值增長速度的1.3倍,各種資產名義價值迅速地膨脹,如果從產值和資產的比較來講,相對的資產產出效率在逐漸降低。全世界都有這樣類似的問題,可能也是與世界經濟體系、發展經濟或解決危機的思路相關。例如2008年后最典型,為了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各經濟體都在放大各種貸款、救助,讓資產膨脹,以后每年都面臨著資產規模與實際產出的東西相比不成比例的問題。從我們自身來看,我國是有著長期的經濟進步,在過去的45年里,中國經濟有了巨大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同樣以美元計價,中國年產值名義增長差不多九十倍,實際增長差不多十倍,年增長速率會是世界整體經濟的兩倍。我國的經濟進步在現代史上也是前所未聞的巨大成就。當然,這樣的高速增長近年來有所放緩,這也是符合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基礎滿足程度已較高,新增的需求少了,社會整體看可能也不用增長那么快了。原來要什么沒什么,從發改委的角度做每年社會經濟發展計劃,最早的時候可能連豆腐廠都要給一筆專門的資金去投入建設,現在這些問題應該不用考慮了,供給基本需求的市場已經很完善了。反而現在局部可能有點產能過多的問題,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以后,我們有了很多的積累,經濟有所放緩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時間調整。
下一步我們往哪個方向走,比如國際貿易越來越困難,但是我覺得也不能因為困難咱們就退縮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應該要面向世界市場,從歷史來看先進國家往往都是比較開放的。如果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可能很難有持續的進步,即使發展水平很好但往往也只能停滯在那,即使絕對值不萎縮,在相對值上也會被后來居上者甩開距離。
中國在入世時也有很多擔心,怕這個產業或那個產業被沖垮,但是現在看整體上大大促進了我們的競爭能力,也沒有哪一個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被沖擊垮,反而是有越來越多的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向世界市場。如果當時不入世的話,不知道我們能不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從側面看,這可能驗證了競爭才是進步的最大動力,保護過度了以后反而可能出現軟骨癥,發展不起來。
剛才有嘉賓提到單方面降稅或免簽,我國可以更大幅度開放進口。過去一直覺得進口好像是消耗我們,好處外流,其實促進進口的話,亦是促進世界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讓我們的企業有更大動力去完善自己,同時如果國外的消費品有更高性價比,單方面引進來也是會為國內的消費者增加福利等好處,需要綜合地、可持續地考慮。現在中國有很多的產能,也有很多在我國運營實踐中發展起來的運營經驗和商業技能,四十多年來我們還培養了大量有經驗的工人,培養了很多非常有經驗的團隊,從全世界經濟角度來看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相比也還有差距,其實他們都可以利用中國的這種能力、技術、經驗乃至團隊,為它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無論從中國經濟發展角度來講還是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發展角度都是有好處的。
簡言之,從歷史上看往往比較先進的國家也會比較開放的,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中國應該繼續要面向世界市場,盡管各國都存在保護主義與風險審查,我們也應該想辦法,講策略地去談判去參與,不要輕易退縮放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能源轉型,根據我的計算,從科學上工程上來講,比如光伏發電可以替代傳統火電煤電,現在雖然還是貴一點,但是為了保護環境,我們還是需要盡快轉型,就像最近北方持續的大雪天氣影響,就讓我們切身體會到氣候變化。通過我初步的測算,如果用一個光電體系代替現有的煤電體系需要投資兩百萬億,在二十年里,每年差不多十萬億,以中國經濟每年120萬億的產值規模看,這個投資應該還是有能力支持的,為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保護青山綠水,這個投資很有必要,現在這樣的能源轉型正好提供了新的發展動能轉換,十萬億恰好也是地產過去十年年投資大致的規模水平,從客觀的意義上講它也提供了新的替代性投資方向。投資意義是非常清晰的,能源是社會發展的必要,而當前我們要綠色化、低碳甚至零碳,勢在必行,同時提供了經濟順利調整的替代性需求之一。這方面的國際貿易也是在大力推進全球的能源轉型進程,對全人類都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現在清楚了能源轉型的重要性,以后不再新建火電,可能我們很快就能實現碳達峰。我國火電資產折舊二十年,也就是說現有的火電資產經過二十年自然使用損耗價值會逐漸減少到零,假設它們都能被清潔發電方式替代,那么二十年以后我們是可能達到碳中和的。這個過程是自然漸進的,而且也是最經濟的,歷史上的火電資產都還是物盡其用。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轉型方式,也將會是調整我們經濟長期發展的一個機會。
朱云來:我覺得還是要強調一下,政府如果可以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和導向,對于雙碳相關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十年里中國已經在大力推進低碳化,促進了比如太陽能(000591)產業、風電產業的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實現雙碳目標的歷史過程上,現在可能是具關鍵性的轉折點,如果停止新建火電,可能很快就碳達峰了。在二十年的自然折舊期之后,可能就自然碳中和甚至零碳了,所以確定了這個方向,關鍵就是堅定地往前走執行好。比如把目標分解,這二十年一年只要建1/20的發電裝機替代自然折舊到期淘汰的火電裝機就夠了。這種決策即使有失誤的代價,可能也是比較小的,因為分解為二十份,每年只有5%,這樣即便初期有一些試錯成本,比如有更好更新的技術出現,使按照現有的光伏儲能技術搭建的平臺過時了,也很容易在下一年調整為更先進的平臺,跟得上產業升級的節奏。要相信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已有的設備還是可以繼續用,只是效率偏低一點。第二資金問題,第一個問題想通了,后面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金融本身是對市場收益率、價格信號方向非常敏感的。如果停建火電了,以后買電逐步都會是光電,規模的生產建設光伏發電,會帶來規模效應的降本增效,并通過合理定價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分享規模效應收益,進一步會引導投資者意向的變化,哪里投資有收益資金就會往哪些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