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支持,《財經》、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論壇主題為“探尋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海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助理顧永維在會上表示,資源開發領域未來能否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看產業能力的支撐。產業驅動科技,有深海產業,才能推動發展。
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助理顧永維
顧永維談到,深海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國產化技術裝備用不上。他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原因,首先是市場原因,沒有市場主體空間;二是技術問題,多年來研究的大量深海技術,沒有變成產品,在研究技術時沒考慮到走完產業化道路;第三是系統性問題,需要有公共支撐平臺、質量評價體系。
如何解決?顧永維表示,需要讓已有的先進的技術落地海南產生產業,再針對產業需求做具體研究。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顧永維:大家好,我們中心2022年3月份成立,致力于做深海技術裝備產業的國產化。我國最近海洋準備領域有長足的發展,很多大型的工程、技術都突破了,如果真要說到高端技術裝備,產業鏈還無法做到自主可控,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我們圍繞著如何建立深海高端技術準備產業和產業鏈,我們做過一些比較淺的研究,我們以此為題說一下理解。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80米,如果以水深劃分,在目前看,深海養殖業30米算深海,風電30米也算深海,生物200米算深海,油氣是300米作為分界線,深海技術領域以100米劃分,我們以100米最深的劃分算,全球87%左右的海域都在深海,所以我們說海洋產業技術進步,就是指深海產業。
深海產業的領域目前看幾個方向比較明確,競爭比較激烈。首先是深海油氣資源開發,這是一個已經成熟多年的產業,也是目前看唯一一項達到商業化開發標準的產業,后續還有風電領域,隨著近海風電的發展,未來發展很迅猛,深海的生物醫藥、新型的藥物、煤探索比較熱的一個熱點,大家現在搞的比較火熱的是深海礦產資源的開發,包括新能源電池都要使用大量的鈷元素。
戰略競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未來能否在資源開發領域上取出來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還是戰略空間競爭能夠獲得優勢,最終還是產業能力的支撐,如果沒有產業能力的支撐無法做到。
我認為是產業驅動科技,深海產業有了,才能往深海里走,在深海油氣方面,我比較了解,實際上未來來說,因為是比較成熟的一個產業,現在也逐漸在往深水發展。實際上這套技術在其他行業上也都大量的未來,成熟技術的準也轉化,我也一直在推動,想報高端的裝備產業到海南來,其他的領域目前來說也是逐漸在成熟的過程中,現狀是這樣。
但是比較看,我們的深海產業差距比較明顯,差距是存在的,需求也在,給未來帶來了機遇。如果哪個城市可以圍繞著深海高端技術裝備產業,在差距化產業中占據優勢,哪一個城市在深海方面就可以占據優勢。這么多年國產化的問題一直存在著一些差距,我們也分析了一些原因,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國產化的技術裝備用不上,用一百次發現問題就是百分之一的概率,不斷使用才能發現問題。之所以深海裝備技術用不上,我是2008年進入海油,10多年油氣資源開發從30多米做走到1500米,產業發展特別迅速,產業提供方沒有跟上步伐,如油氣這種高風險行業,如果出現泄露就會出現問題,這只是一個行業的問題,用不上的東西業主不會采納。產生用不上的最大的問題根本原因我們也梳理一下,總體來說有三個比較大的原因。
一是市場原因。深海開發無論是開發還是競爭,有三個比較大的投資方,即業主、資源和能源開發領域主要以油氣為主;政府投資科研項目;軍方的技術裝備。從上述三方大家可以看出海油高風險和投入。一般采用國外,軍方需要準入制度,民營經濟很難插手,政府投資是研究員項目,沒有市場主體的空間。三方面市場都不支持,這個問題就很麻煩,市場部需求東西,產業無法發展。后續要解決市場牽引的問題,與其說科技驅動不如說市場需求驅動。
技術本身有問題。多年來,研究了大量深海技術,這些技術沒有變成產品,有一個問題是認為成果轉化存在問題,更多的可能是技術本身存在問題,在于研究這項技術的時候沒有想到走完產業這條路。
第三,最后就是系統性問題,包括支持中小企業下海,海洋領域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領域,沒有支撐平臺很難下海。還有就是標準體系的問題,達到什么程度才能夠下海,這就是質量體系的問題,國外有成熟的體系,這個體系運用了幾十年了,從非常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如果直接采用,非常高的標準,又把費用搞上來,整個體系的問題歸結為公共支撐平臺,質量評價體系。
最后我們中心對此做了一些研究,如何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們中心的思路非常簡單,有一句話,功成不必在我,我們中心現在的主要目的是座落在海南三亞,最主要的問題不是出一個成果,如果不缺乏研究所、機構,我們真正致力于如何把已經有的先進的技術或者國家已經有的好東西拿到海南,產生產業,當有了產業后針對產業的需求再去做具體的研究。我們目前做的是以身為橋搭建平臺,引導大家到海南創業。
主持人:深海產業如何打通?
顧永維:無論是產學融合還是其他,我個人認為這個事情是一個組織模式的問題,整個產業鏈的建設是要如何把產業鏈上面的企業、技術、人整合好,不是簡單的源頭技術是否成熟、推動成果轉化,實際上最終還是市場需求的問題,如果市場部需求,有再多的技術、人也沒有用。如果想做好這件事情要分工明確,大家是什么職責,高效是什么職責、研究院所是什么職責、企業是什么職責。
高效的職責,老師團隊掌握很多東西,但是指望老師做產業化,賦予他們太多的職責,這件事情不好做。每一個人都是有專業的,一個小的團隊在海洋領域砸不起水花,海洋領域是大團隊作戰的領域,產業建設應當以企業牽頭,最前端的應當是企業,需要的是研究所、大學提供某一方向的技術方案,解決一些更細的點,讓專家的人做專家的事情,市場有需求,科技推動產業化。實際上從責任角度看,研究院、高效是國家財政支持的機構,有一個職責就是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他研究完一個成果,需要給多少錢的邏輯是不通的,不應當鼓勵做商業,會分散精力。
關于企業,有需求,做海上工程,有產業化的條件,目前之所以產業鏈建的不好,預期把精力放在研究院所、大學轉給企業,步入推動企業、限制企業、要求企業大力使用國產化技術和和裝備,出臺一些政策。例如開發的1500米的裝備,預期每年統計免稅的商品有哪些,可以突破,直接免稅,使企業有動力。或者利用市場的強勢優勢,要求本土化綠指標,假設某一個領域,如南海油氣開發,要求本土指標達到80%,國外的裝備一定要到海南建廠,可以探索一些這樣的模式,或者還有一些工程技術人員的引進,我主要集中帶海南,我主要考慮海南省的發展,是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依托,如何大力引進工作技術人員,也是一些人才政策的方面。
整體來說,對重要的還是有一些市場上的需求,有一些政策上的推動和限制,由企業牽頭整合力量,否則推高效的技術,實際上沒有需求如何推?錢花光了也是空中樓閣,還是要把市場需求拉動起來,甚至可以認為制造一些市場,通過一些國家的大科學計劃,例如南海的一些工程,產業部需求的時候政府可以投資,技術成熟可以推給企業,總體來說就是技術模式的問題。
主持人:深海是新興行業,地方政府有政策支持,請各位利用一分鐘的時間講一下政策。
顧永維:海南技術創新中心,為了落實海南省委省政府轉化為深海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中心成立以來,組織開展了以企業為牽頭的促進專項,同時我們運行推動建設,并運行一些深海領域的深海科技的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低價甚至免費下海的服務,希望打通中小企業下海的通道,降低中小企業下海的門檻。我們中心位于亞洲灣科技城,我們一些機制、體制、支持政策也在逐漸探索、摸索,我們有信心、決心、勇氣承擔起國家深海的戰略,政策的事情靠說沒有用,誠邀大家在亞洲的天涯海角見證,希望大家在天涯海角來打造成海洋文明的起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