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支持,《財經》、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論壇主題為“探尋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在論壇上表示,當下的經濟恢復是一個需要耐性、需要實打實把一件件事情辦好的長期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用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
高培勇提出,當下經濟恢復屬于非典型經濟恢復,再此過程中不能簡單搬用以往應對周期性波動的老思路、老套路、老做法,而需集合疫后經濟恢復的新特點新要求,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戰略實施與當下經濟恢復進程相匹配的精準式操作。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主持人:有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
高培勇: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借助三亞國際財經論壇這樣一個平臺,我想結合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以《把握好當下經濟恢復的新特點、新要求》為題,與大家分享一些基本的看法。
注意到今天論壇的主題是“探索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我理解其中心意思是,高水平開放之路的探尋要立足于當下復雜的經濟環境。首先我們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何以言環境之復雜?我們又如何來歸結當前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我們可以注意到,從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經濟恢復。
追溯一下今年以來黨中央圍繞經濟工作部署的提法和表述,我們至少可以看到,當論經濟目標工作定位時,去年中央經濟工作開始就是“推動經濟工作運行整體好轉”,此后略有調整,比如“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推動經濟運行恢復向好”,都是圍繞著經濟恢復的主線索展開。不久前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是“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也是立足于經濟恢復的特定經濟背景展開。
還可以注意到,當論及當下的經濟恢復具有什么特點的時候,我們可以立刻回想起今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性、前進的過程”。從那以后,對于當下經濟恢復特點的認識實際上在不斷的深化。
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這些說明,當前經濟工作中經濟恢復的地位和意義非常重要。立足于經濟恢復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來探索高水平開放之路顯然是我們的不二選擇。
可以由此得到一個判斷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或首要任務就是推動經濟恢復,加快經濟的恢復進程,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談論到當前經濟背景的復雜性,要回答這種復雜性表現在什么方面?一年以來的經濟恢復進程其實一直在提醒我們,這一輪的經濟恢復或當下的經濟恢復不同于各位以往經歷的經濟恢復。我剛才注意到盛市長提出一個例子,王波明總編輯也提及了,就是三亞的旅游量、旅游人數。
剛才盛市長講到,今年的旅游人數不僅超過去年、前年、大前年,還會超過2019年旅游人數的近8%。流量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甚至超過疫情之前,如果大家再注意到我們各自所在的城市,大家找機會到消費市場去看一看,恐怕也會有類似或相同的感受。我們總在講需求收縮,當前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這是無疑正確的。但是,如果循著這一線索做進一步的考察和調研,就會發現,當我們說需求不足的時候,當我們作出有效需求不足這樣判斷的時候,我們依據的是什么指標?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統計指標,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這個指標作為依據你會得出有效需求不足,甚至是消費需求不足的判斷。但如果進一步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又是什么來決定的?那又是量和價兩個因子的乘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足,可能體現在消費品的流量上,也可以體現在消費品的單價上。我們不能不回答這個問題,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是在量上出了問題,是量減少的結果?還是在價格上面出了問題,是價格下降的結果?或者說兩個方面都有問題?都發生了變化?相比之下,哪一個方面是主要的?
我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很顯然的道理,如果是三劍齊發,那有對應的打法。如果認定主要矛盾是預期轉減弱,重頭戲就要放在治理預期轉弱上。
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在談到明年面臨的主要挑戰時,其中之一就是社會預期轉弱。以往我們經常提到三穩,就是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用了一個新三穩的表述,一是穩預期替代了穩物價,第二是將穩預期放在了穩增長和穩就業之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特別強調加強經濟宣傳、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這些無疑都是奔著信心問題、預期問題去的。
向前追溯,事實上,從今年以來,信心問題和預期問題都一直成為關注的重點。去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經提出“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升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強信心、穩預期是實現加快經濟恢復進程、扎實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目標的牛鼻子。
只有居民和企業的信心增強、預期穩定了,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的矛盾才可以減輕,源自需求和供給的矛盾問題才可以化解,因此,三劍齊發固然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重頭戲應當也必須放在強信心、穩預期上,要把強信心、穩預期作為當務之急來抓,圍繞強信心、穩預期而出臺政策,實施改革。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盯住信心和預期,圍繞強信心、穩預期而轉,奔著強信心、穩預期而去,把著力點和著重點放在強信心、和穩預期上,是推動當下經濟恢復進程的必由之路。
如果上述的分析和判斷大致不錯,我們就得進入到具體的層面,那就是宏觀政策應當如何布局,改革的行動該怎么安排。必須說經濟恢復離不開政策的支持,但是也必須強調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宏觀調控不同于高速增長階段的宏觀調控,當下經濟恢復進程中的宏觀調控也不同于以往周期性波動中的宏觀調控,不能簡單的復制高速增長調整下的宏觀調控的打法和做法,也不能簡單的復制我們以往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打發和做法。當我們意識到需求問題和供給問題都能夠通過穩預期、強信心加以解決的時候,必須注意到以政策來支持穩預期、強信心無疑是有作用的,但這種作用只能是輔助性的,不能把主要的希望寄托在宏觀調控、寄托于宏觀政策的安排。所以,完整準確、全面的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一個繞不開、躲不過,必須高度重視的考量,就是宏觀調控和宏觀政策的安排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一定要盯住質量和效益,確保宏觀政策的安排和宏觀調控的實施能夠有助于增強信心,有助于穩住預期。
我想,這是我們應當明確的一條,具體來講就是宏觀政策的安排、宏觀條款的實施必須契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和當下經濟恢復的新特點,確保宏觀調控精準有力,確保能夠將有限的宏觀調控的資源用在刀刃上,精準配置在經濟恢復進程的各個著力點和著重點上,這是講政策配置。
當講到政策主要起的是輔助作用的時候,其實是在講穩預期、強信心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剛才軍擴主任反復強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出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的動力。
“十四五”規劃綱要當中列入的改革任務不少,現在十四五規劃實施正在進入中期評估階段,評估當中我們會發現,立足于十四五,我們很多重點領域的改革任務還有待進一步完成。特別是圍繞改善市場預期和激發市場活力方面的改革任務還面臨著不少挑戰,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也任重道遠。謀劃、探尋高水平開放之路,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的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更好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順利完成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
說到這里,我用兩句話結束今天的發言:第一、當下的經濟恢復是一個需要耐心、需要實打實把一件件事情辦好的長期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用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第二、當下經濟恢復屬于非典型經濟恢復,再此過程中不能簡單搬用以往應對周期性波動的老思路、老套路、老做法。而需結合疫后經濟恢復的新特點新要求,以全新的理念、思想和戰略實施與當下經濟恢復進程相匹配的精準式操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