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了穩定市場情緒,提升投資者信心,不少上市公司在較短時間內實施了較大力度的回購,在資本市場掀起了一股回購潮。
6月25日晚,鋰電負極龍頭璞泰來(603659)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進行股份回購,擬斥1.5億元-3.0億元回購公司股份,回購股份價格不超24元/股。
6月26日,璞泰來的股價震蕩上行,最終以上漲6.49%報收14.77元。看來回購消息對二級市場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畢竟此前一天,即6月25日,璞泰來一度跌至13.73元,該價格是其上市以來的最低股價。
市值兩年半蒸發逾千億
資料顯示,璞泰來成立于2012年11月,2017年11月在上交所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涵蓋負極材料、涂覆隔膜、PVDF及粘結劑、復合集流體、鋁塑包裝膜、納米氧化鋁及勃姆石等材料,同時為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產業提供自動化工藝裝備及智能制造體系的服務,公司所服務的鋰離子電池市場,處于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及高效儲能相關的關鍵產業環節。
上市首日,即2017年11月3日,璞泰來的每股發行價為16.53元,當日以上漲44%報收23.80元,公司市值達到約103億元。隨后,璞泰來又連獲10個一字漲停板,股價一度漲至69.98元。
當然,這不是璞泰來的風光時刻,在2021年11月29日,該股的最高價漲至200.37億元,公司市值最高一度達到約1391億元。
巔峰之后的璞泰來股價開始一路下行,伴隨著兩次除權之后,該公司的股價在2024年6月25日盤中跌至13.73元,創出了上市以來的最低股價。
6月26日,璞泰來的股價為14.77元,公司市值約為316億元。相對于此前的1391億元最高市值,璞泰來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里市值蒸發了逾1000億元。
“如果沒有大股東拋售,那請貴司解釋下:無大股東拋售的情況下,股價為何持續暴跌?”一位投資者6月26日在互動平臺上向璞泰來發出了質疑。
對此,璞泰來的解釋是“公司控股股東及持股5%以上的股東最近6個月均未買賣公司股票。公司在6月26日發布了回購計劃,經公司詢問,公司董監高、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的股東未來3個月不存在減持計劃,未來6個月暫無減持計劃;若未來擬實施股份減持計劃,將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對于此次回購原因,璞泰來在公告中表示,為踐行“以投資者為本”的上市公司發展理念,維護公司全體股東利益,公司基于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長期價值認可,經綜合考慮公司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等因素,公司董事會決議啟動以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為目的的回購方案。
上市以來業績首次下滑
股價的下跌,或許受到行業整體情況以及公司業績下滑的影響。
實際上,自2017年上市以來,璞泰來的業績一直穩步增長。
Wind數據顯示,2017-2022年,璞泰來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2.49億元、33.11億元、47.99億元、52.81億元、89.96億元、154.64億元,同比增長34.10%、47.20%、44.93%、10.05%、70.36%和71.90%;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4.51億元、5.94億元、6.51億元、6.68億元、17.49億元、31.04億元,同比增長27.47%、31.80%、9.56%、2.54%、161.93%和77.53%。
但是,進入2023年之后,璞泰來的業績出現了下滑。
璞泰來2023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3.40億元,同比下降0.80%;歸母凈利潤19.12億元,同比下降38.42%,出現了上市以來業績首次下滑。
東吳證券認為,2023年第四季度的減值影響璞泰來的利潤。
2024年一季度,璞泰來實現營業收入30.34億元,同比下降17.97%;歸母凈利潤4.45億元,同比下降36.64%,延續了2023年度業績下滑的情況。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璞泰來的解釋是,“主營產品之一負極材料2023年受行業產能過剩等影響售價和單位盈利下行,庫存消納緩慢并不斷加大計提減值準備,導致公司2023年盈利逐季下行,2024年第一季度負極單價及單位盈利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下滑幅度大。2023年末公司負極高價庫存整體消納完畢,負極生產降本增效措施在2024年將逐步顯現成效,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盈利環比2023年第四季度已明顯改善,負極產品盈利有望不斷得到修復。”
太平洋證券在2024年5月末的研報中表示,考慮行業競爭加劇,下調璞泰來的盈利預測,預計2024年、2025年、2026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59.02億元、204.92億元、297.14億元,同比增長3.66%、28.86%、45.01%;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4.75億元、36.44億元、53.88億元,同比增長29.50%、47.21%、47.87%。
最終璞泰來能否在2024年完成賣方機構預測的業績呢?一切拭目以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