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間,芳源股份《關于“芳源轉債”跟蹤信用評級結果》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公司的主體信用等級現為A-,評級展望保持穩定。同時,“芳源轉債”的信用等級亦同步調整為A-。
相較于前次評級,公司的主體信用等級由A+降至A-,而“芳源轉債”的信用等級亦相應下調A-。根據資料顯示,主體信用等級由AAA至C共9個等級,每一個信用等級可用“+”、“-”符號進行微調,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級。
評估報告顯示,評級結果調整是考慮到芳源股份2023年受產業鏈去庫存影響,主要客戶訂單銳減導致收入快速下滑,疊加金屬材料價格持續下降、存貨大額減值損失對利潤造成較大侵蝕、固定資產折舊增加等,導致出現大額虧損,同時經營現金持續大額凈流出,債務規模持續增加,杠桿水平高位上升,償債壓力大,未來盈利水平仍存在不確定性。
上市三年業績變臉,訂單下滑償債壓力增長
據了解,芳源股份主要從事鋰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鎳電池正極材料、鋰鹽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NCA三元前驅體、NCM三元前驅體、硫酸鎳、硫酸鈷、球形氫氧化鎳。公司于2021年8月6日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
財務數據顯示,芳源股份在上市未滿三年的情況下,其業務表現出現顯著逆轉,呈現大幅度虧損態勢。2021年,芳源股份上市首年的營業收入為20.70億元,其歸母凈利潤為0.67億元;然而,至2023年,盡管營業收入微增至21.02億元,但同比卻出現28.37%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其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額高達4.55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9,613.73%。
在2023年度,由于主要客戶的訂單量顯著減少等因素,公司的業績遭受了較大的沖擊。具體而言,公司對前兩大客戶的依賴程度較高,其中第一大客戶與第二大客戶的收入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分別高達40%和35%。受產業鏈去庫存趨勢的影響,公司2023年訂單量下滑,營業收入同比出現了28%的下滑。
對于2023年業績下滑,芳源股份年報中表示:“下滑原因主要系報告期內鎳鈷鋰等金屬價格持續下跌,導致公司本期產品銷售價格及訂單量下降,同時導致報告期內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大幅增加;公司募投項目建成投產后固定資產折舊、人工成本、攤銷費用等固定支出增加等因素,導致報告期內單位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
由于業績顯著下滑的嚴峻形勢,公司的現金流狀況呈現出疲軟態勢,同時其資產負債率也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流出達到5.43億元,資產負債率則由2021年的53.44%顯著攀升至2023年的65.90%。
評級報告指出,2023年公司經營現金繼續大額凈流出,日常營運資金依賴外部融資;加之當期仍維持較大規模資本投入,總債務規模持續增加,截至2024年3月末,負債率上升至70.56%,現金短期債務比降至0.63,EBITDA利息保障倍數及FFO/凈債務等杠桿指標均表現不佳,整體償債壓力大。§
技術變動風險,產能利用率下降
對于芳源股份而言,電池行業存在技術路線變動的風險,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場份額提升至66.1%,而芳源股份聚焦的三元鋰電池市場則增長乏力、市場份額持續下降27%。
根據研究機構EVTank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163.8萬噸,同比增長43.4%;三元材料出貨量66.4萬噸,同比微增0.9%;鈷酸鋰出貨量8.0萬噸,同比增長2.6%;錳酸鋰出貨量9.4萬噸,同比增長36.2%;其中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在整個正極材料中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6.1%,較2022年進一步提升。
在三元材料市場份額下滑背景下,芳源股份的三元前驅體訂單量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進而導致了其產能利用率的下滑。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芳源股份NCA三元前驅體生產量、NCM三元前驅體生產量分為8724.39噸、3685.59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40.20%和21.68%。與之相對比,2021年,NCA三元前驅體和NCM三元前驅體的產能利用率則分別達到85.03%和55.82%。
值得關注的是,芳源轉債的募投項目為年產5萬噸高端三元鋰電前驅體和1萬噸電池氫氧化鋰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0.50億元,該項目已于2023年年中投產。根據公司2023年年報顯示,芳源轉債已擁有8.6萬噸三元前驅體及1萬噸鋰鹽產能,按此推算,三元前驅體產能利用率僅14.43%。
面對產能利率不足問題,芳源股份已經開始停止部分擴產項目。2024年3月,芳源股份終止了計劃在廣西開展的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產能項目,并調整了其他三元前驅體在建項目的建設進度。
評級報告指出,為應對產業鏈去庫存對三元前驅體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司正通過產線改造等方式增加電池級碳酸鋰產能,但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廠家產能充足且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公司作為新進入者,存在市場需求、客戶拓展不及預期等風險,未來新產品碳酸鋰能否帶來預期收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同時,考慮到動力電池技術的更新迭代快,未來公司若未能及時跟進行業內技術發展趨勢,將對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產生不利影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