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指導,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圳)(以下簡稱“社投盟”)、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主辦的“2024灣區可持續綠色金融論壇”于深圳國際低碳城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嘉實基金為本屆論壇戰略合作伙伴,盟浪可持續數字科技、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為支持單位,新浪財經、中國基金報、大公文匯、全景網、首席訪談和經濟觀察報為本次論壇特約媒體。
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賦能是重要一環。“構建綠金生態,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主題對話中,盟浪可持續數字科技零碳金融事業群業務總監鄧璐璐作為主持嘉賓,邀請到興業銀行(601166)深圳分行戰略客戶部(綠色金融部)總經理闕榮林,中國銀行(601988)倫敦分行戰略風險研究員、博士鎬鑫,招商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思然,開泰銀行第一高級副總裁維猜·納隆瓦尼(Wichai Narongwanich)等國內外知名金融業頭部企業代表,立足于自身創新實踐,深入探討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現狀、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路徑,共同展望如何通過金融創新推動綠色轉型,強調了構建綠色金融生態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
圖|灣區對話“構建綠金生態,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綠色金融:發展進程與前沿實踐
興業銀行作為國內綠色金融的先行者,近年來不斷提升綠色金融的戰略高度,圍繞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領域,切實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闕榮林指出:“截至2024年6月,興業銀行的綠色金融業務規模已達到 2.13 萬億,其中在降碳領域的綠色融資余額達到 1.18 萬億,占比超過 50%。”與此同時,興業銀行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持續推動碳足跡掛鉤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氣候友好債券、碳中和債券等創新產品的推廣落地,并運用數字化賦能碳管理服務質效提升。”這一系列舉措表明了興業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堅定決心與創新實踐。
同樣,中國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成就也不容小覷。鎬鑫介紹道:“中國銀行于 2023 年獲得多個 ESG 獎項,包括中國最佳 ESG 銀行和福布斯中國 2023 創新企業。”在此基礎上,中國銀行在綠色債券投資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突破,投資規模超過 1000 億元,位列市場第一。此外,維猜·納隆瓦尼(Wichai Narongwanich)也分享了開泰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持續努力,他強調:“開泰銀行致力于成為東南亞銀行的 ESG 領導者,其在2023年標準普爾全球 CSA評分銀行業排名前 5%,并連續兩年入選CDP A名單(2022-2023)。”這些成就顯示了全球范圍內對綠色金融的重視與投入。
在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王思然表示:“綠色發展的核心在于能源轉型,傳統石化行業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將對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他進一步強調,這一轉型不僅將引發行業內的重大變化,還可能對多個行業和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深遠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已上市 130 多個期貨期權品種,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經營和風險管控的工具。招商期貨去年推出國內首個寒潮和降水指數衍生品、國內首個電力領域的天氣衍生品,幫助能源企業和農戶應對天氣風險。此外,國內期貨交易所也在積極研發天氣、電力、碳排放等期貨產品,以進一步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構建綠金生態: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隨著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綠色金融的全面轉型得到了系統部署,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闕榮林提到:“要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走深走實,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一個更完善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在政策端,首先要考慮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兩個主要方向:首先,要加強綠色金融的立法和綠色金融標準及評估體系,以提升綠色金融的透明度與規范性;其次,要增加政策激勵力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例如為綠色債券給與稅收減免、認證費用補貼等措施。此外,他以興業銀行在綠色金融方面的成功實踐為例,指出:“綠色金融發展需要金融機構明確發展戰略和組織架構,依托頂層設計推動一體化綠色金融服務能力的形成,并持續加強產品創新、綠色金融風險防范和數字化賦能等實踐安排。”
與此同時,鎬鑫認為:“綠色金融與科技數字金融的融合發展,可以為綠色投融資帶來更高效率和更低風險,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他強調,綠色金融需要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緊密結合,以創造更大的產業機會。同時,中小企業在綠色金融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將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結合能夠更好地支持這些企業的發展。對此,維猜·納隆瓦尼(Wichai Narongwanich)指出:“企業需要的不僅是資金支持,還包括技術和人才支持。”開泰銀行通過成立專門公司提供咨詢服務、能源解決方案以及與高校的合作,致力于全面提升客戶的綠色轉型能力。在探討如何構建綠色生態體系時,王思然總結了三點。他指出:“綠色金融與科技數字金融展現了協同發展和融合發展的趨勢,通過技術創新和數據驅動,將提升定價效率、運營效率、服務效率,促進綠色金融發展;反過來,綠色金融的發展也會促進相關技術和科技的進步。”他強調,首先要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供給,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管理需求;其次,推動國際化發展;最后,強調科技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特別是大數據和科技對氣象金融產品的支持,這將推動整個市場的進步。
立足大灣區:綠色金融未來機遇與戰略藍圖
展望未來,闕榮林指出,交通和海洋經濟是灣區發展過程中兩個值得關注的領域,具備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比如在港澳地區復制深圳新型公交系統模式,推動出租車、公交車的電動化智能化,持續推動灣區交通低碳化轉型。同時,鎬鑫提到,灣區與英國之間的合作具有天然優勢,香港與英國的緊密關系為金融體系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各方合作。維猜·納隆瓦尼(Wichai Narongwanich)認為,加強灣區與泰國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至關重要,這包括經驗分享和人才培養。他建議探索在可持續貿易領域建立專門的融資渠道,以支持兩地特色行業的融資需求。最后,王思然指出,深圳及大灣區擁有良好的創新環境,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可以加強合作與產品創新。他希望與各位嘉賓展開更多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大灣區和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其它媒體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