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千萬工程”海南采風行走進臨高縣昌拱村、黎安村,探訪沿海市縣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蝶變之旅,看村子如何連點帶面打造旅游資源,推動漁業等產業轉型升級,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昌拱村:小漁村大轉變 漁民走上“旅游路”
碧波萬頃,陸地延伸的一角,解放海南豐碑矗立。
11月13日,“千萬工程”海南采風行走進位于臨高縣臨城鎮的昌拱村,看該村在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中,如何摸索出一條濱海漁村的“轉型”之路。
昌拱村是因海而生的漁村,村民的庭院依著海邊,環島旅游公路沿著綿延的海岸線穿行而過。公路的一側,一座別致的民宿讓人眼前一亮。
濱海日出生態花園、海南解放公園、海邊棧道,昌拱村所轄的區域內,紅色文化與海洋自然美景交織,但如何將這些資源連點成線,讓游客成為村子依托旅游資源發展的“留量”?
昌拱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招群介紹,借助海南環島旅游公路開通,昌拱村積極完善產業配套,將1275萬元的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投入建設“海角夢棲”祿龍民宿,同時引進企業進行市場化運營,為來到臨高角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餐飲和趕海向導等服務,每年以年底分紅和提供就業崗位的形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和百姓增收。
各式各樣的貝殼,在巧手之下被編成風鈴等精致的手工藝品。在海角夢棲民宿,昌拱村村民方小歡展示手工編織技藝。
“從前,出海捕魚是我們唯一的收入來源。自從村子發展旅游產業,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景色越來越美,收入也在提升。”方小歡提到,除了出海捕撈,現在她還跟村委會租賃了一個景點市集檔口,售賣趕海工具等,客人多時也會在民宿帶領游客體驗編織手工藝品,從漁民變為了“新討海人”。
除了接待游客之外,民宿一樓還承擔起鄉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功能,為村民提供休閑場地,這里成為了大家休憩閑談、觀看紅色電影活動的好去處。
“下一步,我們將把昌拱村區域內的旅游景點打造成旅游休閑、紅色文化研學、趕海文化體驗等業態為一體的旅游線路,推進產業串點、連線、成片,加快和美鄉村建設。”董招群提到。
黎安村:小切口大引力 耕讀文化“講振興”
稻田金黃,在田園會客廳遠眺,一幅農忙時節,百姓耕作景象。
走進臨高的第二站,采風行來到東英鎮美鰲村下轄自然村——黎安村,了解這里如何將耕讀文化賦能傳統村落,在和美鄉村的建設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臨高縣不斷探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提出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4.0模式,通過招商引資等,吸引人才返鄉創業。
2021年,在黎安村土生土長的陳江豪看準鄉村建設契機,選擇回到家鄉創業。
“我們的村子不靠海,村民多以種植毛薯、水稻等經濟作物為生,缺乏鄉村的特色產業。”美鰲村黨支部書記王秀山介紹到。
“最初,我們和縣里反復探討項目資金使用和建設方案,決定以‘耕讀文化’為主題,先規劃部分稻田打造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陳江豪提到,與濱海村莊的旅游產品不同,研學基地通過向村民租賃閑置的農田,組織開展水稻種植收割等體驗活動,幫助村民回收成熟作物,在打造旅游產品的同時,通過為土地增值帶動村民增收。
家風館、創意工坊、演藝中心、耕讀民宿,從稻田到村莊,“耕讀山房”農文旅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發展產業項目,內容不斷升級,配套逐步完善,黎安村有大多數的農戶都通過租賃、出讓等形式將閑置房屋交由企業進行規劃打造。
據了解,2023年投入運營至今,“耕讀山房”項目研學團建活動的年接待量近3萬人次。民宿前臺、講解員、觀光向導,不少村民跟上他的腳步,選擇回到這里就業。
為了貼合主題,“耕讀山房”項目的規劃設計還保留融入了村子原有房屋的石磚墻面等。一面,是看得見的蝶變,一面,是摸得到的鄉愁。
“未來,我們秉持打造‘鄉村CBD’的理念,將黎安村的發展融入到東英國際慢城的規劃建設中,打造農文旅品牌,不斷豐富業態,吸引更多的青年返鄉創業生活和游客前來游玩體驗,為建設和美鄉村注入新活力。”陳江豪說到。(陳建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