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朱娟】鄉村是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鄉村振興而言,非遺的直接或間接促進作用日益明顯。
“當下,新產業、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萌生,為河南鄉村非遺遞上了‘黃金入場券’。在‘文化自信自強’‘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語境中,激活鄉村非遺刻不容緩。”2025年河南省兩會期間,河南省政協委員、思想集團董事長張曉亮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何激活鄉村非遺,賦能河南鄉村振興?今年河南兩會上,張曉亮帶來了《“小非遺”解鎖“大產業”,傳承“豫”見非遺,賦能河南鄉村振興》的提案。他提到,建議組建鄉村非遺挖掘智庫聯盟,整合多學科力量,激活鄉村非遺文化基因。
現狀:挖掘深度不足 與產業耦合度低
河南地處中原,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近年來,河南通過持續發展非遺工坊,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勢不斷顯現,不僅保護、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在助力百姓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河南有非遺工坊(含非遺扶貧工坊)213個,其中有64個納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文化和旅游部與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公布的66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中,河南有5個入選。
河南鄉村非遺的現狀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當下,河南鄉村非遺挖掘尚處‘粗放式’階段,多是‘打卡’普查,未能深挖文化富礦的底層邏輯與精神標識。”張曉亮表示,同時,鄉村非遺轉化被舊有范式牢牢鎖住,技術與創意短板凸顯。在數智時代,超60%的鄉村非遺工坊仍沿襲傳統手工模式,“數智賦能”近乎空白。
另外,張曉亮還關注到,非遺與鄉村一、二、三產業耦合度低,尚未融入產業生態“全鏈條”。比如,農業領域,“文化IP+農產品”模式尚處萌芽,不足15%的特色農產品借助非遺文化賦能,開發聯名文創禮盒。
他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含非遺項目的鄉村游游客重游率不足 20%。“消費場景單一,難以把‘頭回客’變‘回頭客’,資源優勢難以轉化成強勁的發展勝勢,掣肘經濟、社會效益釋放。”張曉亮說。
建議組建鄉村非遺挖掘智庫聯盟
針對河南鄉村非遺面臨的困局,張曉亮提出了構建專業體系,科技文創賦能,全鏈協同融合的建議。
“建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專業文化機構,發起成立‘鄉村非遺挖掘智庫聯盟’。對標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鑄魂’要求,制定系統的非遺普查與深度調研方案,整合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力量,投入專項經費。”張曉亮表示,同時,建議各地市文旅部門貫徹落實“文化惠民”政策,以“非遺文化普及月”為抓手,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組織非遺傳承人、志愿者組成“文化輕騎兵”。
鄉村非遺數字化轉型需要資金和政策支持。張曉亮表示,希望設立“鄉村非遺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池”,出臺扶持細則,對引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3D打印等前沿技術的非遺工坊給予高額補貼,降低技術應用門檻。搭建“鄉村非遺科技成果轉化云平臺”,促進工坊與科技企業、科研團隊開展線上對接,加速傳統工藝智能化改造,催生非遺新業態。
在提升產業耦合度,全鏈協同融合方面,他認為,可通過農文旅融合,打造“田園非遺綜合體”;工業鏈式整合,構建“非遺產業共同體”;服務業體驗升級,解鎖“沉浸式非遺游”。
從三個方面破題,深挖河南紅色文旅轉化潛力
除了關心鄉村非遺、鄉村振興,河南紅色文旅的發展也是張曉亮關注的重點之一。
河南是一片紅色熱土,誕生了吉鴻昌、楊靖宇等英雄人物,形成了以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為底色的中原精神,融匯交織成了河南的紅色基因精神譜系。
如何深挖河南紅色文旅轉化潛力?張曉亮以傳承焦裕祿精神為例,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創新文旅產品體系。可在焦裕祿精神發源地蘭考張莊打造“焦裕祿在張莊”沉浸式體驗館。由文旅部門牽頭組織,聯合歷史專家、當地村民組建專業資料收集小組,深度挖掘歷史細節,精心打磨腳本初稿。隨后,投入適量資金,招標科技公司,運用VR、A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將腳本轉化為身臨其境的實景體驗場景。
二是加強品牌塑造與營銷推廣。張曉亮建議省文旅廳組建專項品牌打造小組,誠邀專業設計團隊,設計“焦裕祿精神”紅色文旅統一品牌標識與宣傳口號,同步推出嚴謹規范的品牌使用手冊。
三是配套服務全方位升級。省財政廳設立專項基金,優先修繕蘭考焦裕祿精神系列紀念場館的老舊建筑,更新陳列設施;同步拓寬景區周邊道路,合理增設公共衛生間與生態停車場。此外,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踴躍參與景區周邊酒店、民宿建設。
責編:李文玉 | 審校:陳筱娟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