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智博
近些年,國際小眾品牌積極來華開設首店,推動國內消費市場走向個性、品質、多元。這一現象是政策紅利、消費升級、資本賦能以及品牌本土化共同合力的結果。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愿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首店、首展、首秀”為主要形式的首店經濟,正成為城市商圈的核心消費場景。
海外小眾品牌紛紛來華
在國內市場愈發開放包容的大背景下,國際小眾品牌紛紛涌入,進駐北京、上海、廣州等核心都市商圈,開設中國區首店,成為當前國內消費市場的一大趨勢。
從線下店來看,2025年,法國時尚品牌Sessùn正式入駐中國市場,首家實體店選址上海芮歐百貨;韓國當紅潮牌ADER ERROR進軍北京,在三里屯太古里開設中國首家旗艦店;美國洛杉磯時尚品牌ANINE BING第五家中國線下精品店定址廣州天環廣場,為該品牌廣州首店;美國運動服飾品牌Vuori則確認將于今年10月在北京開設首家直營門店。
也有部分國際品牌選擇線上先行。西班牙寵物品牌ADVANCE愛旺斯、來自英國的時尚鞋靴品牌Rockfish Weatherwear、法國護膚品牌Sézane等通過線上渠道布局中國市場。天貓國際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487個海外品牌在天貓國際開出網店,作為進駐中國市場的第一站。
這些小眾品牌雖然尚未在國內大規模開店,但在特定領域已引領國內消費市場。例如寵物品牌ADVANCE愛旺斯,針對中國寵物貓絕育肥胖等痛點推出定制款“絕育貓糧”,以精準化、差異化構筑商業壁壘;主打無性別主義和One-Size理念的韓國潮牌ADER ERROR,手握燒毀袖口、外露標簽等打破常規的時尚單品,以小眾而又獨特的設計風靡全球。
光大證券紡織服裝分析師朱潔宇在接受證券時報·數據寶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外小眾品牌在華崛起主要具備三大特點,一是產品功能性突出,深耕于細分領域,專業度高于傳統大而全的品牌;二是具備圈層文化屬性,注重會員運營和社群營銷,會員黏性和復購率高;三是門店多位于高線城市的核心商圈,注重傳遞品牌理念,產品陳列、設計形象更為考究,能夠吸引更多的客流量。
雖然還只是“星星之火”,但這些國際品牌憑借著在小眾領域的專精度,線上的需求定位、圈層運營,線下的文化融合、沉浸式體驗,正快速撬動中國年輕消費群體的購買力。
政策發力加碼首店經濟
中國對首店經濟的政策支持由來已久。早在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要“因地制宜,創造條件,吸引知名品牌開設首店、首發新品,帶動擴大消費,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此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先后出臺多項支持政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并將其列為2025年重點任務。
地方層面,早在2015年,上海便在全國率先提出要搶抓首店經濟,吸引國內外品牌到滬開設首店,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地從積極推進首店經濟、優化入境政策和消費環境等方面入手,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2024年,《廣州市鼓勵發展首店首發經濟若干措施》出臺,鼓勵引導首店入駐“5+2+4”國際知名商圈。
今年7月,《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印發,其中提出,構建首發時尚新矩陣,鼓勵開設首店、旗艦店、創新概念店,辦好全球首發節。
今年7月,《天津市推進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發布,包括3方面16條措施,將聚力打造國際國內品牌集聚地和培育地。
今年8月,浙江省商務廳等聯合印發《加快推進首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首店經濟,力爭到2027年,全省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兩化融合委員會副會長吳高斌在接受證券時報·數據寶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大力支持首店經濟,源于其對品牌、上市公司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首店作為品牌的新起點,意味著在產品、服務、設計等方面的全面升級,其成功往往意味著市占率和品牌價值的提升;上市公司通過開設首店,可以吸引消費者關注,提升公司形象,推動業績增長。同時,首店也會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對股價產生積極影響。
重塑消費新體驗
首店經濟為何能夠獲得市場、政策的雙重認可?一方面,首店通過引入小眾品類,以稀缺業態填補市場空白,滿足消費者對于多元化、差異化產品的需求,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首店大力推動零售、文旅、體育、會展等多產業跨界融合,顯著提升商圈客流與商業活力,對于提振國內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稀缺性價值
首店經濟強調地理位置的“首發”,具備天然的新奇性、獨占性和有限性。頭頂稀缺性光環,首店落地通常自帶流量。對于消費者來說,首店意味著嶄新的消費體驗、好奇心得到滿足以及通過“稀缺性消費”獲取社交資本;對于商家而言,首店的爆火和排隊效應能夠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制造話題熱度,進而打開當地消費市場。對買賣雙方來說,均是穩賺不賠。
國際小眾品牌來華開設首店,還具有文化交流的意義,國內消費者不用走出國門,卻能感受國外原汁文化。例如,瑞典戶外品牌Haglöfs(火柴棍)帶來了北歐風格的版型、環保理念以及實用主義;法國輕奢手袋Polène則以極簡主義、標志性的曲線和小牛皮設計打開中國市場。
不過,首店稀缺性的本質是消費者追逐嘗鮮心態帶來的瞬時紅利,而非長久的商業競爭力。如何將“人無我有”的先發優勢轉化為“人有我優”的價值優勢,才是站在長遠角度,首店們需要去考慮的生存法則。
融合性創新
與此同時,首店經濟卻又不局限于地域,它同樣著重消費場景、業態、體驗層面的首發,強調首店通過升級改造、融合創新而形成的商業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
今年7月,國際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全新概念地標在上海興業太古匯亮相,獨特的“巨輪”造型為全球唯一,這座融合了展覽、咖啡、文創等多元業態的全新概念地標,開幕即成為流量引擎,首周帶動興業太古匯實現客流翻番、銷售額三位數增長,成為上海2025年夏天首店經濟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再比如成都寬窄巷子文化街區,該街區以“老成都”為底色,通過引入首店品牌,深耕首店經濟,推出首個“策展式零售”復合型空間品牌“寬厰KuanChǎng”,融合展覽、零售、體驗于一體,以“主題展覽+沉浸式消費”打破傳統商業邊界,為游客帶來新鮮消費體驗,并成功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2024年度全國消費新場景典型案例》。
由此可見,隨著一系列“新門店、新產品、新業態”的不斷涌現——首店經濟正以“消費新勢力”之名,蔚然成風。憑借著自身強大的市場號召力,首店經濟不斷助力釋放品牌價值,創新商業魅力,打造集聚效應,促進消費能級持續躍升,成為推動經濟的新增長極。
激發城市新活力
首店經濟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力的重要著力點,持續拉動地區消費增長和城市活力提升。根據贏商大數據監測,2025年上半年,重點監測的24座城市新開品質首店共計2664家,同比增長21%,其中城市首店、省份首店、區域首店、全國首店的占比依次為61%、18%、13%、8%。
從業態上看,一方面,餐飲首店增速加快。上半年,新開品質首店中餐飲、零售品牌分別占比45%、40%,餐飲首店數量占比同比提升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首店的品類和品牌豐富度進一步提升。上半年,國內新增較多戶外、潮玩、寵物、云貴菜、東北菜、VR體驗館等品類首店。
從分類上看,過去三年,相較于“地理”層面的首店,“場景、業態、體驗”層面的非標準首店,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據贏商大數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74座城市新開首店合計逾7000家,較2022年、2023年分別增長79.12%、36.18%。非標準首店數量持續上升,2024年非標準首店較2022年增長76.31%;全國首店中,非標準首店占比由2022年的34.74%一路上升至2024年的47.10%,增長超1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新開首店中,國外品牌占比持續提升,成為首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贏商大數據監測,2022年,國內新開首店中,國外品牌占比29.32%;到2024年,這一數據上升至38.06%,增長近10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海外企業來華開設品牌首店,以實際行動對中國市場投下“信任票”。
構筑消費新圖景
作為國內消費文化與商業生態的一次系統性升級,首店經濟正在推動中國消費市場向著更多元、更精細、更以人為本的高層次形態不斷發展。
吳高斌指出,在消費文化方面,消費者對個性化、品質化的需求趨勢日益凸顯,首店經濟正好迎合了這一趨勢;在商業生態方面,首店經濟推動了零售企業向線上線下融合、多元化經營方向發展,促進了商業模式的創新。隨著消費升級和國家扶持力度加大,未來首店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朱潔宇也表示,在華開店的國際小眾品牌多為細分領域的垂類品牌,這些品牌帶動消費者對于相關領域的熱情,同時通過不斷地進行品牌教育與文化理念傳播,消費者對于產品專業度的理解愈發深刻。首店經濟的持續火熱,亦帶動背后產業鏈升級,消費文化也不斷趨于成熟和理性。
首店經濟的興起,標志著中國消費市場正逐步從以滿足大眾化、功能型需求為主的增量時代,過渡到以追求個性化、消費體驗和情感性需求為核心的質量時代。品牌首店——作為這場規模轉型中的“耦合器”,一端撬動著市場消費需求,另一端鏈接供給側的深層變革,構成一幅系統而高效的經濟新圖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