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國兩會報道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潔 實習生 吳淑萍 廣州報道
穩外貿,對于廣東這個外貿大省來說,是一個重要任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為此,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我國的外資外貿企業在全國直接或者間接為2億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廣東的外貿出口總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由此推算,廣東的外貿企業在整個廣東經濟和就業中是舉足輕重的。近年來,廣東不少外貿企業積極進行了轉型升級。”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在兩會期間,多位在粵全國人大代表、住粵全國政協委員從降低稅費、落實外貿新政策、加快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等多方面,提出廣東穩外貿的具體措施。
廣東代表委員聚焦穩外貿
穩外貿成為兩會關注的重點之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外貿基本穩定。圍繞支持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推進新一輪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廣東是外貿大省,根據2019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廣東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71436.8億元。其中,出口43379.3億元,增長1.6%;進口28057.4億元,下降2.9%。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5321.9億元,比上年增加1512.2億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進出口額17144.2億元,增長6.3%。
2019年廣東的外貿依存度(對外貿易額進出口總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為66.35%,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步入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1-4月,廣東完成進出口19186.0億元,同比下降9.9%。其中,出口11162.1億元,下降11.9%;進口8023.9億元,下降7.0%。
如何穩外貿?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不少擔任廣東各地級市領導的全國人大代表委員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偉表示,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認真落實“外貿10條”等政策,加快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茂名市委書記許志暉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和“雙區”外貿外資企業的對接,為廣東省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江門市市長劉毅指出,在穩外貿方面,將篩選一批下半年舉辦的境外優質展覽會,推動江(江門)港澳三地企業“拼船出海”,并指導有條件的企業轉產防疫物資及配件出口,鼓勵企業開拓內銷市場。
此外,降低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稅費,也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戴運龍表示,支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根據廣東省財政廳的數據,1月-4月,廣東省共為出口企業辦理出口退稅790.4億元。
自貿區的發展是穩外貿的關鍵一環。
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等16名委員在聯名提案中表示,目前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均執行鼓勵類企業減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建議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適用同等所得稅稅收優惠,但產業目錄有所側重和差別,以適應三個片區的差異化發展需求。
林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省及各市相繼出臺了不少穩外貿的政策。前期的政策著力點在于為外貿企業減稅減負,包括減免包括外貿企業在內的五險一金之中的雇主供款的部分,還包括在增值稅方面也有不少的減免。這些前期的政策從供給側的角度對企業增加生產、維持企業的運作是有幫助的。
除了政策的扶持之外,還能做些什么?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非凡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禮輝表示,外貿企業要對未來有信心,遇到困難的外貿企業首先要積極想辦法進行自救。一方面,盡可能穩定生產,保持一定量的產品庫存,保住就業崗位防止外貿訂單一旦恢復產能供應不足。另一方面,外貿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積極加強與海外客戶聯系,加大海外營銷力度,保留老客戶的同時,積極尋求新訂單。
企業希望降低內銷門檻
對不少廣東企業來說,這個外貿寒冬格外漫長。
廣東連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錫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從生產宿舍高低床的廠商,轉型為部分生產養老護理床的企業。經過兩年多的磨合,今年年初,第一批出口德國的養老護理床成功發貨。但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往德國出口的第二批、第三批貨物都停止發貨了,現在還無法預計何時能夠恢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那么,是否可以把相應的產品銷往國內呢?
張錫林表示,他一直希望將相關產品銷往國內市場,但目前卻受到醫療器械銷售許可證的限制,因為國內和國外對護理床的規定不同。由于一直沒有拿到相應的許可證,他們的貨物無法在國內銷售,只能干著急。“我建議如果可能的話,希望在一些地方放松許可的標準,讓更多企業可以把國外好的技術,更方便地引入進來。”
面臨內銷門檻問題的,并非只有廣東連盈科技有限公司一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一家主營個人護理美發工具生產的東莞企業,他們的產品99%出口海外,包括歐洲、美國、東南亞、東北亞等多地。在疫情的影響之下,今年2、3月份,企業的訂單受到較大影響,不過近期亞洲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反彈。
這家企業的經理黃俊(化名)表示,他們一直想要轉內銷,但面臨門檻的問題。他們的產品拿到國外市場,很快就做好認證并拿到證書,然而國內要走很多繁瑣的程序,一年多次檢查。“我們做國內市場,要應付很多這種認證繁瑣的事情。”
林江指出,在技術層面上,需要幫助外貿企業轉內銷。因為出口產品和內需產品的技術標準可能是不一樣的,如何幫助外貿企業改良改造企業的生產線,讓其適應內銷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要求是很重要的。外貿企業轉內銷,還存在銷售渠道的問題,關鍵還在于發揮電商平臺的作用。
“轉為內銷并不容易,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也需要電商平臺等為小微企業有效降低銷售成本,更需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林江說。
林江認為,隨著一些低端外貿企業的可替代性不斷加大,廣東有可能需要淘汰一批低端的外貿企業。與此同時,廣東需要針對一些轉型能力強的外貿企業,讓他們作出有益的示范影響。外貿企業轉內銷如果成功,自身的品牌會越來越受客戶的歡迎,這對于產品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擴大出口,逐步拓展海外市場是很有利的。
疫情過后,如果我國通過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鞏固和維護了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基礎和完整性,加上我國14億人口市場的巨大潛力,到時全球的跨國企業會發現中國依然是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到時廣東的外貿企業,無論是自身產品的出口,還是作為跨國企業的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將在后疫情時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林江說。
(作者:陳潔,吳淑萍 編輯:李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