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積極應對當前形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十四五”以及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為此,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重磅推出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樊綱院長力作《雙循環》,幫助讀者系統認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新形勢下搶抓新機遇,培育新優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不過當今世界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新一輪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雖然我國已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明顯,經濟長期向好,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仍然艱巨,整體創新能力還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面對復雜的環境,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到雙循環,指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的提出有它的特殊背景,我們的產業鏈存在斷供風險,國際循環不暢。為應對國內外形勢結構性轉變,我們要更多依靠國內循環,利用我國的超大市場,把潛力充分發揮出來,第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第二,還要在供給側使產業鏈、供應鏈更好地循環,也要更好地創造需求,這樣才能使我國經濟進入更好的良性循環。
從統計數據看,國內銷售產值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85%,而出口盡管總額較大,但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僅為15%左右。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14億人口的經濟增長潛力和大市場優勢,把各方面的需求調動起來。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某些方面處于“鋸齒型引領”狀態。所謂“鋸齒型”,即彼此各有千秋,各有長短,不再是我們完全落后,他們完全領先。雙循環中的國際循環的意義,不在于賣出多少東西,而在于學到多少知識和技術。所在面對當下新發展階段的內外形勢變化,我們應繼續保持高速或正常增長,要成為全球化“黏合劑”,通過技術發展、技術進步連接全球,通過數字經濟連接全球。保持發展態勢,促進國際循環,從而使得我國在國際多元體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做更多的事情。
樊綱院長作為中央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專家,帶領國家高端智庫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出品《雙循環》這本書,以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為視角,從擴大內需、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暢通產業鏈、堅持雙邊開放等維度闡述雙循環戰略的核心內涵和實施策略,幫助讀者系統認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時針對2020年12月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消除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梗阻等問題,在書中都做了詳細闡述和精準解讀,并對探索雙循環戰略實施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并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要想了解雙循環,這一本就足夠了。
“十四五”期間,我們仍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利用我國龐大的市場,打通堵點,消除各種梗阻,暢通國內國際循環,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