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指導,《財經》、《財經智庫》、財通匯主辦的“2023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增長與開放”。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詹余引在會上表示,居民財富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將產生財富管理需求。而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是,養老金、養老體系、養老制度將在財富管理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余引
詹余引從數據角度談到,目前美國的養老金規模是30多萬億美元,而美國的公募基金規模不到30萬億,這意味著美國的養老金在其財富管理、資產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國內資本市場,目前公募基金接近30萬億元,但長期資金較為缺乏。在此趨勢下,公募基金應該如何滿足市場需求?詹余引表示,目前市場上中低風險、高風險的產品較多,中等收益中等風險的產品數量有待提高。
面對居民資產金融化不足的問題,詹余引介紹道,目前養老體系有三支柱,一支柱是國家基本養老保險,二支柱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三支柱是個人補充養老。近年來,第三支柱備受關注,國家已出臺相關政策,隨著制度日趨成熟完善,第三支柱的資金將逐漸積累。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詹余引:尊敬的各位嘉賓,非常高興參加財富管理論壇。最近經常有機會探討財富管理的挑戰、趨勢、機會,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大家對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都有所了解,但對其中的差異和區別并不是那么理解。那么從基本概念出發,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之間是什么關系?
過去我們講資產管理較多,資產管理的重點在于資產,例如公募基金,其主要業務模式是尋找投資標的,將之打造成產品,同時尋找合適的客戶投資。因此,資產管理的核心是投資標的,即股票、債券以及公募資金等主要投資公開市場的產品,重點圍繞投資、研究和交易等環節。
財富管理是近年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當居民及機構財富積累到一定數量后,便會產生保值增值需求,這就需要做好財富規劃,不僅需要考慮清楚投資目標是為了養老、教育還是醫療,還需要考慮清楚投資期限、支出時間等。目標需求與資產管理相結合,就構成了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整體。在理解了這個基本框架后,我們再來看看財富管理的發展趨勢。
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增長,是財富管理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養老金、養老體系、養老制度將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美國的數據為例,目前美國的養老金規模是30多萬億美元,而美國的公募基金規模不到30萬億,可見美國的養老金在其財富管理、資產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國內,常被討論的一個問題是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占比低,而有幾十年期限的養老金恰好是非常好的長期資金。現在,國內公募基金規模接近30萬億元,約10萬億是貨幣基金,投向權益類資產的只有六七萬億。目前,A股市場整體市值約80萬億元,雖然個人和機構的投資占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但比重仍較低。
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提供適當的產品,以滿足、匹配這些需求。按照風險收益特征分類,目前中低風險產品的數量較多,主要以貨幣基金、短債基金為主;相對高風險的權益類產品數量也較多,整體規模低于中低風險產品;而中等收益中等風險的產品需求量較大,但相對缺乏,原因之一是市場的權益類資產波動較高,因此構建此類產品有一定難度,這就更需要我們打磨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中的核心能力,把投研和風險管理做好。
近年來,基金行業持續發力財富管理,從產品營銷模式轉向投資顧問服務模式,希望通過投資顧問業態,將投資者需求與產品、服務聯接起來。投顧強調的不只是產品,更重要的是服務。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工具,而服務貫穿于整個投資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陪伴投資者。
在海外財富管理的發展過程中,投資顧問發揮了很大作用。舉例來說,很多投資者在投資前并沒有對產品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甚至不如日常購買小家電、手機等做的功課多。當然,這并非投資者所愿,主要問題還是行業沒有提供好服務,投資者獲得感不強。而投資顧問的作用,就是通過開展投教、進行資產配置、提供陪伴,與客戶建立長期信任關系,向客戶傳遞認知,優化客戶行為,讓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切實得到滿足。
這個發展方向也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五篇大文章要求相符。未來,無論是資產管理還是財富管理,在五篇大文章里都大有可為。
蘇琦(主持人):從金額上看,我國養老金積累的并不多,我們建設了這么多年,攢下這么多資產,但資產的金融化不足,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詹余引: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宏大的話題,我認為核心是養老體系、養老金融、養老投資到底要如何更好地設計和落地。
如今,養老體系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和廣泛,世界銀行提出了養老三支柱體系:
一支柱是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即單位給員工繳納的五險一金中的養老金,可以保障員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基本養老金實行現收現付制,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每年結余積累較少。各地的結余積累情況也與當地的人口年齡結構有關,比如廣東等沿海地區,年輕人相對較多,結余積累就會多一些。
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有余力的企業在基本養老的基礎上,為員工增加一份養老保障。目前,企業年金覆蓋約3千萬人,職業年金基本覆蓋了公務員,但整體覆蓋率并不高,積累額也比較有限,企業年金目前積累額在2萬億元左右。
近年來探討較多的是三支柱,是個人補充養老,由國家給予稅收遞延等政策優惠,鼓勵個人積累養老金。目前,個人養老金制度已試點一年,還處于起步階段,拉長時間來看,可以跟滾雪球一樣持續積累。
對于第三支柱來說,首先要做好制度安排,接下來就是資金投資。誠然,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是獲取投資收益的來源,但經濟是有周期的,市場是有波動的,這就需要資產管理機構不斷提升投研能力,為投資者獲取長期穩健回報。
更進一步,資產管理與實體經濟是密不可分的,資產管理最終要服務于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資產管理就好比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只有實體經濟在發展中創造了財富,才可能實現投資回報,助力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我想說的就是這些,謝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