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每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備受矚目,這是我國未來一年經濟社會發展風向標,更是各界市場人士觀察時代機遇的重要窗口。
今年也不例外。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式,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其中,13處談及養老,更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布局養老生態。
從養老供給、銀發經濟,到適老化服務、產業鏈布局、科技賦能,再到養老人才的培養,今年兩會釋放的信號該如何解讀,一文讀懂兩會熱詞背后的引導邏輯。
01.宏觀視野:銀發經濟啟航 養老布局深化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從頂層設計來看,國家對養老的重視一以貫之。
無疑,這是對時代命題的回應。伴隨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此前預測顯示,預計到2035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總人口的比重近30%。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均成為每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必談關鍵詞。
值得關注,今年政府報告中,“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成為被市場熱議的重點之一。此前,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家發改委也明確表示,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滿足,引發經濟將催生新領域和新賽道,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搭建養老生態,發展銀發經濟,清晰的供需分析,是第一步。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意味著養老需求趨勢性上升是確定性事件。但一個需要警惕的現狀是,我國家庭結構正呈現收縮之勢,這意味著,老齡人口撫養比將逐步提升至40%-50%,即平均每2-3位年輕人將贍養一位老人。再疊加社保替代率的不足,我國居民養老生活亟待老年用品、養老醫養、護理服務、養老金融等多維度保障。
此前,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養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而這就要求我國搭建全方位的養老生態,更要對滿足居家養老這一最大的訴求而有所傾斜。
“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處,充分體現出未來養老生態的重要落點。事實上,各行各業此前均開始探索居家養老供給,以平安為例,依托醫療健康生態圈,中國平安自2021年開始布局居家養老,同年10月啟動深圳、南京服務試點;2022年3月,平安居家養老完成了8大場景服務上線準備;同年9月,對外發布居家養老服務品牌“平安管家”。截至2023年底,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50余個城市,累計近10萬人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
為滿足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居家養老需求,平安結合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老人的核心需求,聯合各行業優質服務商,匠心打造出“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10大場景服務。聚焦用戶關注度最高的需求,平安還聯合服務商精心打磨出適老化改造、智能守護、平安無憂護等精品服務。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曾公開表示,“為人民服務”是金融工作的價值坐標。助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讓醫養創新、養老金融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這正是平安深化“綜合金融+醫療健康”的初心所在。平安等企業的持續探索,是對國家積極應對老齡化戰略的響應,更是對市場需求、對人民群眾養老生活中急難愁盼問題的響應。
02.中觀視域:養老服務擴容提質,標準化探索加速度
服務體系,是支撐生態的骨骼。在搭建養老生態中,縱橫交錯、高質量的服務體系,是養老生態健康及銀發經濟暢通的關鍵。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動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擴容提質,支持社會力量提供社區服務。”這一方面再次強調了對滿足廣大居家養老人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凸顯出對養老服務質量的要求。
的確,在國家戰略引導下,近年來眾多行業發力養老賽道,產品、服務、科技層出不窮,雖然規模上明顯擴容,但服務質量卻參差不齊。養老行業亟待明確的服務標準,是市場參與者的呼聲。
事實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推動商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改善生活需要。”養老產品與服務,建立標準、提升質量,也是當下發展階段的關鍵。
此前,2023年,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對養老方面的2項國標和5項行業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涉及到居家養老照護和機構養老照護;隨后,專門針對居家養老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發布,這也是我國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首個國家標準,對于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上而下政策引導的同時,自下而上的市場主體探索也值得關注。作為居家養老的探索者,平安針對居家養老康復護理領域的痛點,整合了包括國內優質康復護理服務提供商、數字化技術、專家學者,以及各類相關協會、第三方組織等行業資源,牽頭打造“康復護理聯盟體”(簡稱“護聯體”)模式,并希望通過該模式推動康護服務標準化的進程,最終要讓消費者從中受益。
簡單來說,這個“護聯體”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即一套科學的服務管理規范、一套完善的康復護理產品、一套專業的人員認證體系、一個優質的服務戰略聯盟、一套智能的康復護理系統。
其中,精細化、專業化是探索方向。例如,一套科學的服務管理規范,平安聯合北大醫療康復醫院及多家國內大型服務提供商,基于臨床醫學治療指南、專家共識,共同打造《居家康復護理服務管理規范》團體標準,規范了上門居家康復護理的服務流程,對神經、骨骼、心肺、疼痛等4大類康復護理服務提出具體要求。
一套完善的康復護理產品方面,平安重磅推出全場景康復護理解決方案——“平安無憂護”產品體系。針對有神經、骨骼、心肺、疼痛等康復護理需求的長者,由平安管家平臺入駐服務提供商提供以專病為維度的康復、住家護理等10項短期、長期服務,打通康復—長期護理服務全鏈路。在服務過程中,系統可以將服務數據及時同步給家屬,結合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服務方案。
據了解,“護聯體”僅僅是平安深入探索居家養老領域,打造到家康護服務體系的一個開端,后續,平安還將聯合權威專家與合作伙伴,在“護聯體”基礎上,陸續發布 “住聯體”、“樂聯體”及“醫聯體”,打造平安特色養老服務四聯體,通過深化上下游“保險+服務”融合,進一步提升協同價值。
03.微觀視角:養老“人才荒”突破 科技賦能大顯身手
養老生態的不斷完善,更少不了兩個重要元素,專業化人才與科技賦能。
人才是保證養老生態可持續運轉的關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應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其實,針對目前老年健康照護體系不健全、養老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近兩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對于充實養老人才的呼吁越來越多。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建議,開設養老照護專業,應對“人才荒”,其呼吁,培養更多護理人員、康復師和心理醫生,鼓勵大學或專科院校、培訓機構開設養老照護、老年護理等專業,充實專業人才。
市場參與者在這方面是最具話語權的,因為他們是人才的需求方,更是人才的培養方和驗證方。
一直在一線落地居家養老探索的平安,就是養老人才培養的主力機構之一。據了解,為提高服務人員專業技能,平安打造了由北大醫療及行業協會參與認證的高品質三師隊伍(評估師、康復師、護理員)培訓體系。依托北大醫療豐富的專家資源、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完善的醫教體系,開發設計3000多條線上服務動作模塊教學視頻;20余門線下全封閉教學考核課程;考核通過頒發北大醫療康復醫院認證的服務人員證書。
不僅如此,從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階段開始,平安就著手打造了一支生活管家團隊,以智能音箱的方式切入,7*24小時在線服務老人所需。如今,每位生活管家每天會通過智能音箱對接約50位老人,幫老人們解決生活里方方面面的小困難,也幫他們紓解心理上的小困惑。“從智能設備不會用,到生活服務如何安排,從交稅怎么交,到手機壞了怎么辦……老人的服務需求涉及方方面面,更多的是開放性的問題,作為‘管家’,我們需要提供更為專業、更有溫度的服務。”一位生活管家如是說。
從平安的實踐中也可以看出,居家養老服務,必然少不了科技的賦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健康、養老等民生科技研發應用。”正是強調了科技賦能的重要性。今年兩會,也有代表委員強調,智能技術可以提供更便捷、更高效、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滿足人們在清潔衛生、娛樂休閑、養老護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通過科技賦能,讓更多老人實現養老不離家,這也是平安居家養老的努力方向。近兩年,依托平安集團強大的科技實力,平安在逐步完善具有平安特色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一方面,以智能交互系統為基礎,利用業內領先的智能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物聯網等關鍵性技術,自主研發居家養老智能系統,以智能音箱為載體,方便老人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更便捷地獲取服務;輔以各類智能設備,實現對居家安全、老人體征和行為的監測,配合真人管家,7*24小時響應老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依托平安集團在智能圖像、智能語音等方面的基礎技術成果,以及強大的知識圖譜建設能力,結合醫療健康生態圈積累,平安已構建超過1500萬條醫療健康問答知識圖譜,可滿足用戶日常的詢醫需求;結合真人醫生管家,可實現全天候實時音視頻問診。
綜合來說,無論從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人民養老生態的構建,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指導,如今發力方向明確,可見,平安等市場主體居家養老探索正當時,正當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