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國人大十四屆二次會議于人民大會堂盛大開幕,2024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圍繞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驅動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國內產業智能化場景豐富且需求旺盛,國產大模型已在多個領域的應用端實現突破,例如在制造業的工業質檢等環節,提高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醫療業的病例生成、藥物研發等場景,降本增效;自動駕駛領域的語音交互等功能,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
金融業一直是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點行業,也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佳場景。自2023年以來度小滿、螞蟻集團、恒生電子、眾安科技、同花順等金融科技公司紛紛推出了金融大模型,推動金融業提升運營、獲客、產品設計、風控等效率。我國42家上市銀行中已有6家銀行在財報中發布大模型技術開發與應用的信息,較大規模的銀行基本都在開展不同程度的大模型應用探索。
工商銀行已在國內同業率先實現百億級基礎大模型在知識運營助手、金融市場投研助手等多個場景應用。度小滿開源了國內首個千億參數金融大模型“軒轅”,并在各個業務場景,從營銷、客服、風控、辦公再到研發,已經初見成效。例如在代碼助手方面,用大模型輔助生成的代碼,研發效率提升了20%;客服領域的效率提升了25%;智能辦公領域的意圖識別準確率已達97%。還有全球金融信息提供商彭博也推出了相關大模型產品,可快速分析金融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等。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了重要的政策紅利期,隨著大量應用的落地,各領域能夠迅速生成自身的新質生產力,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成為推動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